第443部分(第1/4 页)
而诸葛亮在彭城没有府邸,自己也没有成家立业,孤身一人而已,所以暂住在其兄大理寺少卿诸葛瑾的府邸里。
昨晚诸葛亮的提议得到了摄政王张彦的赞同,准许他按照制定好的方案进行有序的迁都之事。并且还被张彦封为迁都办事处的处长,满心欢喜的他,并未失去理智。
因为诸葛亮知道,迁都之事事关重大,所涉及的事情也非常的纷杂,张彦虽然给了他一个迁都办事处的处长头衔,但是这个迁都办事处是大是小,手下有多少人,张彦都没说。
这也让诸葛亮没了底气,决定早朝的事情再向张彦询问一番,把细节给落实了。既然要迁都,那就必须要给他可以用的人手吧,而且迁都涉及的利益非常广泛,就连当朝的重臣都不能幸免,如果不好好的把这个事情给解决了,很有可能会得罪朝中重臣,直到诸葛亮回到兄长的府邸之后,才觉得,这个迁都办事处,或许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
但是诸葛亮已经接了,那就只能硬着头皮一路走到黑了。
本来诸葛亮想找兄长诸葛瑾就此事商议一番,因为其兄做过多年的泰山太守,现在又贵为大理寺少卿,在官场上或许有些心得,想就迁都一事向诸葛瑾请教一下,奈何诸葛瑾今晚有事外出了。
诸葛亮一直等到子时,也没有把诸葛瑾等来,索性就回去睡觉了。
可是,诸葛亮心中有事,辗转难眠,竟然失眠了。
眼看离早朝的时间快要到了,诸葛亮躺着也是躺着,闲来无事,便早早的穿好衣服,出了府门,朝着燕王府而去。
早朝是最近一段时间才开始有的,由摄政王张彦负责召开,而前来参加的大臣们,也并不是文武百官,而是只限于张彦提名的那些大臣,这些被张彦提名的多数是朝中重臣,三省六部都有,也是现在朝廷里面的主要官员,像诸葛亮这种官员来参加早朝,也是特例,是经过张彦准许的,否则的话,绝对不会贸然冒出来一个人来打破早朝的平衡。
诸葛亮从诸葛瑾的府邸出来之后,独自一人漫无目的的走在街道上,因为彭城的内部区域划分比较集中,官员所居住的住宅区,和一般百姓居住的住宅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官员的住宅区在内城里面,而百姓的则在外城,但由于诸葛瑾是后来才到彭城的,所以没能在官员的住宅区里面拥有一席之地,只能住在外城的百姓居住区里面。
所以,诸葛亮要去参加早朝,就必须先从外城进入内城,然后再有内城进入皇城区。
本来每个区域都有城门阻隔,这么早的时间,外城区的城门是不可能开放的,但由于近年来外地官员不断调入彭城,原有的内城居住区根本不够用,所以不得不开放外城。
一路上,诸葛亮陆陆续续遇到了三四个前去上朝的官员们,他们或者坐着马车,或者乘着软轿,都从外城各个不同的街道里走出来,经城门进入内城,但靠着双脚走过去的,却唯独只有诸葛亮一人。
诸葛亮经过城门时,向守城的官员亮出了自己的腰牌,这才进入了内城,在进入内城后,那些他遇到的官员早就走远了,但当诸葛亮经过一座很大的府邸时,目光不由得亮了起来,因为他看到自己的哥哥诸葛瑾从那座府邸里走了出来,然后乘坐软轿向皇城走去。
他本想快步追上去,可当他刚走了两三步时却又发现一名官员从那座府邸里走出来,乘着在外面等候的软轿便朝着皇城而去。
诸葛亮认识那人,正是大理寺卿张昭。紧接着,吏部尚书杨彪,工部尚书华歆,都御史王朗,副都御史顾雍,左都御史董昭,卫将军许褚,甚至连锦衣卫指挥使徐盛也都陆续从府邸里走出来,或乘坐软轿,或乘坐马车,或者骑马,纷纷离开了这里。
诸葛亮皱了一下眉头,看着那座府邸,心中暗自嘀咕道:“这不是户部尚书陈群的府邸吗?兄长一夜未归,竟然是在这里过夜?还有那些官员,他们也都在这里面过夜,他们到底在干什么?”
一丝狐疑涌上了诸葛亮的心头,不由得让他倒吸一口气,心中暗想道:“莫不是他们聚在一起,商量抵抗迁都之事?”
就在这时,户部尚书陈群从府中乘坐着软轿走出,朝着皇城而去。
“不行,我得赶快赶上去,问问兄长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才行,如果他们真的聚在一起想抵抗迁都,那么岂不是在违拗摄政王的意思吗?迁都之事,摄政王决心很大,绝对不能让兄长也牵扯其中……”
一想到这里,诸葛亮便立刻三步并做两步,在后面狂追不舍,朝着远去的诸葛瑾追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