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1/4 页)
谓“六朝二其文”有朱文白文两种,“唐宋杂其体”各朝各代制度不同。
“章”累文成章,章就是印,印也就是章,汉代的列侯,丞相太尉的
官印,印文开始用章字。
沈筱庄先生对于历代印记看法是:有人说三代时期,没有印信,其
实《通典》上,明明记载“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为钮”,不
过年代悠久,印文不传而已。秦印一切体制,都还顺沿周朝的典范,因
为由始皇传二世,时间太短促,所以流传不广。汉印是沿习秦印的,篆
法虽然稍微有点儿增减,可是还没悖乎六义,仍然具有古朴典雅的风
格,后世治印,还是以汉印为宗本。
魏晋六朝的印章,有了朱文白文,从此印章变化就越来越大了。
唐代印章讹谬日增,笔法曲屈盘旋,毫无古法,完全悖乎六义。宋代承
唐代邪谬,徒尚纤巧,去古更远。斋堂馆阁,诗词闲章,风行一时,若干
字体,史籀都找不出来,于是治印的人,率意信笔而为,完全跟秦汉相
悖而行。到了元代专事武功,不讲文治。幸亏后来出了几位饱学之
士,如赵子昂等等,极力提倡文冶,讲求复古,力挽狂澜,使得中国几千
年文化,得以续而不坠。治印虽然还是趋向纤巧,可是有元代后期的
复古,笔意渐渐有恢复朴拙之妙。
清朝官印最初都是满汉合文,而且讲究九叠朱文印,曲曲弯弯,把
印填满为主。而且官阶的高低,明订印信的尺寸来区别。至于个人私
印,先本宋元余绪,后来博古之士,趋向赏鉴秦汉印章,渐次又得秦汉
之妙。以上说的,都是他集几十年治印所得的观感,见仁见智,每人看
法也许各有不同。
三代到秦汉,天子都是玉印,私印间或有玉的取其君子佩玉的意
思而已,但不多见。汉代王侯都用金印。官至二千石,就改用银印了。
可见古代用金银治印,是判别品级的。古往今来,不论官私印记,用铜
印最为广泛,不过铜印也分紫铜黄铜两种,有铸的、有凿的、有刻的,还
有镀金涂银的,宝石、玛瑙、水晶,都可以治印,不过质地不是刚燥不
温,就是滑而不涵,难以奏刀,而且近俗,聊备一格,做做玩饰则可,实
在来说不能登品。秦汉时代根本没有拿石头治印的,到了唐宋才有用
石头来刻私印,想不到现在反而以石头刻印章变成主体了,什么青石、
寿山、田黄、鸡血、灯光、冻石、鱼脑冻、艾叶熏、桃花冻、芙蓉胆,真是千
奇百怪,要是专谈刻印用的石头,那非写本专书不可。
象牙也是用来刻印的一种材料,因为不容易磨损,所以现代金融
界,都喜欢用象牙章。象牙质软,并且容易奏刀,所以刻朱文,要深而
且细的,用象牙最为适宜。不过刻白文印章,不管多么坚刀健腕,总是
神韵稍差,涉于呆滞,要刻白文,宁可采用石章,不用象牙,这也是筱庄
先生多年刻印的经验之谈。后来枯树竹根烧瓷犀角,都拿来治,有的
利其坚,宥的用其怪,那都不足为训的。
谈到治印之法,筱庄先生说,分为“铸”、“刻”、“凿”、“辗”四种。
“铸”印有两种法子,一种是翻沙,一种是拨蜡。翻沙是拿木头做印,埋
在细沙里头,像铸造铜币一样;拨蜡是把蜡做成印模后,刻文制钮,用
焦泥涂匀,外加热泥,上头留一出热洞,等蜡干了,把熔好的铜汁,从洞
口倒进去。如果印钮要用精细的辟邪狮兽形态,那就非用拨蜡方法不
可啦。“刻”印是用刀刻的,古时时常在行军戎马倥偬之中封官授爵,
所以都用刻印。现在刻印的种种不同刀法,全是历代刻印所遗留下来
的。“凿”印是拿锤凿出来的,又叫镌。凿比刻快,而且简易有神,不加
修饰。有时意到笔不到,所以又叫急就章。白石老人刻印不重刀,不
回刀,就是师法急就章的。“辗”玛瑙、宝石、水晶,都是滑而且硬,不容
易着刀,所以只好用辗的方法。但是玉工虽然精巧,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