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页)
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参军,可能性百分之十。从小就崇拜军人的我,那时做梦都想去参军。而且,表弟长辉初中毕业就参军去了,他到部队后经常与我保持通信联系,他的盖着红色三角形邮戳的来信更加深了我对绿色军营的向往。在描绘了多彩的部队生活之后,表弟总不忘在信的末尾播下一枚诱惑的种子:“四哥,你参军吧,像你这种文武双全的人,到部队一定会大有出息。”在表弟的一再诱惑下,我一定会想法设法去当兵。只是我视力不好,需要走点关系才行。我从小习武,中学阶段又发表过不少文章,政治面貌也不错,如果成功的话,那我估计现在已经是连长或指导员。
办武术馆校,可能性百分之二十。新化是全国著名的武术之乡,我从五、六岁开始就习武了,而且我在武术方面的悟性非常不错,十多岁的时候已经在方圆数里小有名气。如果没上大学,我可能去少林寺学武,也可能去一些全国闻名的武术学校深造,这些地方去不了的话,就会进新化南北少林武术院。高中时我就给南北武院院长、新化著名武术家邹寿福先生写过信,他的回信我至今珍藏着。在信中,我表达了强烈的学武愿望,但邹先生要我先好好学习,待完成学业后再去武馆。他的这种负责任的精神令我敬佩。如果毕业后专心学武的话,那么,头脑还算灵活的我,三年后我将会自己开武术馆。新化县就会从此多一所著名的建文武术学校。当然,我的个人资产没有千万的话也会有数百万。办武馆也有可能失败,但这并不影响我当一个响当当的教练,在自古以来崇尚武术的新化,社会地位也应该不是很差。
当职业作家,可能性百分之三十。中学阶段,我对文学的热爱近乎疯狂。读书和写作,是我当时最重要的生活内容之一。当年休学回家,真正的目的就是当自学成才的作家。只是后来,残酷的生存现实又把我逼回了我发誓决不再迈进一步的高中校园。对于文学,我不但兴趣很浓,而且特有感觉。我对语言文字有着一种宗教般的虔诚。高中一年级就在省级文学刊物上发表小说的我,起点绝对是不错的。如果没上大学,我将会有更多的时间花在读书和写作上。加上社会生活比校园生活里更复杂也更残酷,所以我的文字必然会更加深刻,更加接近生活的本质。12年后的今天,我应该已经写出了相当成功的文学作品,在中国当代作家里面,也该有一个不错的位置。没上大学的余华,他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文本,不就是30岁左右的创造吗?
南下打工,可能性百分之十。我中学毕业的时候,改革开放如火如荼,沿海城市深圳的崛起,搞活了南方经济,内地的男女青年,潮水般涌入广州、深圳、东莞等沿海城市。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这股汹涌的潮水更加势不可挡。“要发财,到广东”,这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言”。我的很多同学,邻居,年轻的或相对年轻的,都纷纷到南方淘金去了。如果在家里不好呆的话,我有可能也背一个蛇皮袋子,踏上闷罐般的的拥挤不堪的列车,成为打工族的一员。结果大致有这么几个,我要么成为年薪数10万的打工皇帝,要么自己当老板,办起了工厂、企业或公司,要么成了一个为了票子给企业老总高唱赞歌的文化商人。混得最差的话,也该是一位优秀的“打工诗人”、“打工作家”吧,虽然相对寒酸点,但因为在钱涛拍岸的南方,也应该是名利双收的。
虹←桥←书←吧←。←
第8节:第一辑 感悟人生(8)
当民间画匠,可能性百分之五。文学和武术之外,我还对写字画画很感兴趣。记得当时每次去县城,我最喜欢去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县体委,一个是新华书店,还有一个,就是青石街的画像店。我非常佩服那些画像的人,居然把人画得那么唯妙唯肖。有一年暑假,我在供职于县城某单位的哥哥那里玩,几乎每天都要去画像的那里贪婪地看上半天。有一个画像的师傅见我天天跑去看,就跟我开玩笑:“你这么感兴趣,干脆给我做徒弟算了,好吗?”我笑笑不做声,然后他画他的,我继续看我的。这么多年过去了,青石街改造之后,这些店子都神秘地消失了,但我还清晰地记得其中一个画像店的名字:“也叫画像”。很谦虚也很有特色的一个店名。看多了之后,我知道了画像的所有程序,于是,我的心和手都痒痒的,只想自己也动笔画一下。回家后,我就偷偷地画起像来。买不起炭精笔,我用普通的铅笔代替;买不起炭精粉,我就把锅灰刮下来当炭精粉用。我画的第一张完整的人头像画的是著名演员张瑜,画完后我把它贴在家里的墙上,大家都说画得很像。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