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1/4 页)
情祭 作者:蒋万忠
读蒋万忠的长篇小说《情祭》王德仁
——读蒋万忠的长篇小说《情祭》 王德仁
大约是在九十年代初一个极其偶然的机会里我认识了蒋万忠先生,当时我在工商联工作。据说,他已苦心创作多年,对小说非常酷爱与执着,那时他已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苦涩的情思》和中篇小说《隐衷》等,当我看那几篇小说后,顿时肃然起敬。早就想在文学道路跃跃欲试的我,被他和他的小说所感染,在他的影响下,写了第一篇小说《买煤》可惜流产了。尽管如此,与万忠同样对小说如痴如醉的我并未灰心,又写了第二篇军队题材的小说,他很热心的帮我挑毛病,三人行必有我师,终于我们成了知心的文友。
如今,他送给我这部已脱稿十年之久、长达2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情祭》,请我提提看法并作序,我深感力不从心。虽在文联工作,也发表过一些东西,与他相比似乎缺点什么。话又扯回来了,他既然如此信任,我也只得冒昧地说点看法了。
《情祭》取材于三十年前人世间那催人泪下的一幕幕社会生活,反映了当年曾经在中国土地上发生过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作为一个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不能不勾起我对那个风风雨雨年代的回忆,一切恍如昨日,历历在目。
小说浓彩重墨地描写了两对城乡男女青年的爱情生活。一对是出生在地主家庭的王志强和插队女知青吴月圆;一对是赤脚医生高小东和第一人称的女知青李素兰。两条爱情线再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恋爱方式。反复穿插,起伏跌宕,曲曲折折。评击了当时的唯成份论,演绎出一幕由城乡差别、社会偏见所引发的社会悲剧。
人物性格典型化是小说的灵魂,作者在塑造人物性格上是较为成功的。出生地主家庭的王志强,多才多艺能说会道,由于受地主家庭出生的牵连,整日夹着尾巴做人,变得性格扭曲、喜怒无常,自卑造成自自暴自弃。吴月圆是位多情善感的好女孩,由于父母是走资派被批斗,实以为到乡下可求得一个安身之处,谁知道又碰到情感上的麻烦事,是泪水伴随了她的整个青春,爱不能爱,恨不能恨,加之世俗偏见,误会连篇,最后以死表达那刻骨铭心的爱情。王大妈是个典型的中国农村传统女性,她有仁慈、善良、宽容的一面,但她对儿子志强与月圆的恋爱又表现得非常苛刻、挑剔,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还有汤仁和、生产队长、二瘌子等人物也写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小说构思精巧,叙述方式顺倒轮转,时空置换。作者站在主人公的背后,娓娓道来,既评判了当时血统论给人世间带来的刻心痛苦,又颂扬在贫困线上挣扎的群众和知青的那善良、朴实、憨厚的情感,作者鲜明地褒将了真、善、美,鞭挞了假、丑、恶。
小说的语言自然、流畅,雅俗共赏,没有“做作”的痕迹,每个人物的言行都基本符合人物的身份,他的语言是经提炬过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语言,极具个性特征。正如作者本人曾说:一部作品不在于词藻华丽,而在于用活生生的个性化的语言再现社会生活。
手捧这部厚如砖块的小说,好似重如千斤的硕果。令我惊讶,一个不到初中文化程度的作者,且没有系统地学习过文学理论,居然写出如此宏篇巨作。字里行间充满了情与泪、爱与恨,使我的血液随着他的文字沸腾起来,让我爱不释手。如果出自一个专业作家手里也许不以为然,出自一个戏称自己是“无党无派”自由职业者——木匠的手里,实在令我深思和感叹。
这部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的爱情悲剧小说摆在世人面前,让人读来泪水不止,犹如身临其境。尤其像我们这样一代人更心领神会,作者自然而然地把我们带回那个特殊的年代。
人物的命运总与社会命运紧密联系着的,看似一对情人的悲剧,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悲剧。作者创作的指向,隐藏在小说的字里行间,在有意无意之中批判了过去“左”的路线给那一代人所造成的危害,并充分利用了小说的主式歌颂当今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现在地主富农帽子摘了,背着黑锅的子女真正享受了公民的权利,没有贫下中农、地主、富农之分了,大家一样享受上大学、参军、提干的平等权利,这是人权的大解放。城乡差别已大大缩小,异城和城乡结合的婚姻已屡见不鲜。“知识青年”这个特殊年代的专用名词已在历史史册上定格。那个时代人的泪水已尼凝固。
引子
夕阳把最后一抹余辉隐藏到西山那边时,一轮明月已缓缓地升起。我凭窗遥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