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部分(第1/4 页)
郑�毒按⒘�100亿吨,因为采油区主要分布在秋明州,莫斯科称作秋明油田,列宁则称其为“第二巴库”。惊人的石油储量苏俄成为了世界上最主要的石油产区。但对苏俄政府而言,他们最大的困挠不是将石油生产出来,而是怎么销售出去。西伯利亚油田方面通过苏、美、中三方合作,使得苏俄迅速进入远东市场,不过对于苏俄政府而言,他们的主要石油消费国仍然定位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
杨洪森在苏俄打油井的兴致远高于在本国开采石油,
苏俄石油从开采地运至中国每桶价格只要0。75美元,低于国际油价,甚至远远低于国内的油价。有如此低廉的石油,又何必全力挖自家的油呢?
随着美国石油公司在苏俄的成功运作引来了英国石油公司的不满,在他们为获取开采权忙活的时候,美国石油公司已经将苏俄的石油转变实实在在的利润。
英荷壳牌公司的高层认为应当加强与中国石油公司的合作,通过中国获取苏俄的石油。
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十分警觉,虽然他们不知道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区域是否能打出石油,不过出手对杨洪森的信心,他们提前订购了20%的股权,对于纽约公司来说这是一次赌博。
对于中石化在乌拉尔河和伏尔加河区域的石油勘探活动英荷壳牌公司的高层也是一早就得知了。从中国流传出来的消息称该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英荷壳牌公司派代表前往中国洽谈此事,此举并不表示他们放弃与美国公司在巴库油田上的竞争,只是为了将苏俄可能存在石油的地方全都牢牢地控制在己方的手中。
第二十三章
李德尔斯神秘地从美国返回北京,他带来了摩根财团许诺的5500万美元的个人商业贷款,这是一笔优质的交易,摩根并不过问杨洪森如何使用这笔钱,反正杨洪森已经先行支付了利息。这笔借款是美国对华以来最大的一笔商业贷款,这是杨洪森以个人名义向摩根财团提出的借款,至于杨洪森的偿还能力根本不用怀疑,唯一要值得注意的是杨洪森还钱的时候每张美钞都要仔细清点。
为了获取这笔巨额贷款,双方都尽可能绕过政府部,甚至公众的目光。
这笔巨额贷款在美国化成无数细流,在中国汇成了一条巨流。
“这次辛苦您了。”
“先生,您打算如何运用这笔贷款?”对于李德尔斯而言这笔贷款的利率可不底,正因为如此,就应当更加有效地运用这笔钱,他谨慎地询问道,“您是打算投入到伏尔加—乌拉尔油田?”
“这笔钱将用于国内投资,我将使用这笔贷款在东北、西北建立几座炼油厂,扩大集团在东北、山西地区的煤炭开采,我准备接受您的建议。”
李德尔斯疑惑道,“如果是这样的话,您并不缺少资金。”
“是的,我的确并不缺少资金,但是我缺少巨额债务啊!”
李德尔斯并不明白杨洪森的意思。
杨洪森在国内摊子虽然摆的很大,但是因为垄断经营的规模扩大,赢利逐年增涨。美国的产业经营状况稳步增加,从各个方面来说都不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杨洪森实际上还有余钱玩金融股票,甚至借给莫斯科,这说明杨洪森对华尔街资金的依赖越来越小,而杨洪森与华尔街银行家的关系是建立在金钱的基础上而非感情的基础。他借的钱越多,他就是上帝,他借的少,他狗屁都不是。另外,两江集团的每年的赢利实在惊人,他需要人为地制造一些债务,减少账面上的利润。富可敌国在中国可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做人要低调。
英荷—壳牌公司亚太负责人莱尔斯来到北京,他首先与李德尔斯接触,转达英荷—壳牌公司希望加入伏尔加—乌拉尔油田的勘探项目,并且希望能获取一定份额的股权。
“贵公司希望获得了30%的股权,这是不现实的。”李德尔斯摇着头说道。
“30%并不算多,贵公司将保留70%。”莱尔斯优雅地说道。
“伏尔加—乌拉尔油田项目中,苏俄政府优先占有50%的股权,我们现在谈的是剩下的50%。”
“那么20%的如何?”
“恕我直言,贵公司最多只能获得10%,原因嘛,杨先生与美孚方面达成了协议,预留了20%,如果贵公司想加入这个项目,那么只能在10%范围内幅动。”
“10%,我公司无法接受,而且您不认为四方合作太多了。”
“是的,但是杨先生与美孚之间有着长期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