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1/4 页)
药物的霉蛀。此外,尚有少数药物有毒或药性猛烈者,火制后可降低或消除毒性和副作用。
第一章 中药养生的基础知识(5)
火制法的适用范围虽广,然而某些芳香性药物如薄荷、香薷、白蔻仁、砂仁等不能应用此法,火制会使芳香的有效成分挥发,损减药效,矿物药中的雄黄、朱砂不能火制,见火便使有毒成分砷、汞分解,加剧毒性。
4。水火共制。
凡将药物通过水、火共同加热,由生变热,由硬变软,由坚变酥,以改变性能,减低毒性和烈性,增强疗效,同时也起矫味作用的制法,统称水火共制法。本法包括蒸、煮等。
5。其他制法。
包括法制、制霜、发芽、发酵、制曲。
不管用什么方法,都应如明代陈嘉谟所说:“制药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这句话反映了炮制的主旨,就是要适中,这样才能提高药材的品质。s米s花s在s线s书s库s ;。。
三、性味归经有讲究
《神农本草经》在序例中指出:“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了解中药的性味,就能知道哪种中药对你有治疗作用。
不同体质,选择药性不同
在中医理论中,中药是有着四气五味的,四气指中药的药性,即“寒热温凉”。实际上,中药除了传统所说的寒热温凉四种性质,还有平性药,也就是说中药的性质可以分为寒、凉、平、温、热五种性质,性质主要是根据药物作用于人体的治疗效应概括而来,依据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而言。
凡是能够减轻或消除热症,扶阴抑阳的药物,便认为是寒性或凉性中药;反之,能够减轻或消除寒症,扶阳消阴的药物,便认为是热性或温性中药。以下为中药不同药性的作用:
1。寒凉性质的中药,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养阴或补阴等作用,主要用于热症或机能亢进的疾病。
2。热性质的中药,具有散寒、温里、化湿、行气、补阳等作用,主要用于寒症或机能减退的症候。
3。平性中药,药性平和,多为滋补药,用于体质衰弱,及寒凉或温热性质中药所不能适应者。
中药五味的治疗作用
中药的五味,是指中药具有辛甘酸苦咸五味。中药的五味有两种意义,一是指药物本身的滋味,二是指药物的作用范围。
中药学认为,中药具有“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的特点。
辛味药“能散能行”,是指具有辛味的中药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疗外感表症、气血淤滞等疾病。所谓“辛散”,指辛味中药(如麻黄)具有发散表邪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感性疾病;“辛行”,是指辛味中药(如木香、川芎等)具有行气行血的作用,用于治疗气滞血淤性疾病。
酸味药“能收能涩”,是指其有收敛、固涩作用,用于治疗虚汗、久泻、尿频及出血症等。另外,酸味药尚有生津开胃消食的作用,用于食积、燥渴、胃阴不足等疾病。
甘味药“能补能和能缓”,是指其具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用于治疗虚症、脾胃不和、拘急疼痛等症。所谓“能补”,是指甘味中药多具有补益作用,主要用于体质虚弱的疾病;“能和”,是指具有调和脾胃及调和药性等的作用;“能缓”,是指具有缓解脘腹及四肢拘急疼痛、缓和药性的作用。
苦味药“能泄能燥能坚”,是指其具有泄(泻)下、燥湿和坚阴等作用。所谓“能泄”,是指苦味中药具有通泄、降泄、清泄的作用,主要用于热结便秘、气逆咳喘、热盛心烦等疾病;“能燥”,是指苦味中药具有燥湿的作用,主要用于寒湿或湿热性疾病;“能坚”,是指苦味药能泻火坚阴,即通过泻火而达到存阴的目的。另外,轻度的苦味还具有开胃作用,如欧洲人饭前饮用的开胃酒,即有少量的苦味药大黄,有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能力的作用。但苦味药用量过大,不但能引起恶心呕吐,抑制胃液分泌,影响食欲,而且还能伤胃。
第一章 中药养生的基础知识(6)
咸味药“能下能软”,是指其具有润下和软坚散结的作用。所谓“能下”,是指咸味药有润下通便的作用,可以用于大便干结;“能软”,是指软坚散结,用于治疗瘰疬痰咳等疾病。
了解中药归经为自所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最早起源于《黄帝内经》,所谓五色、五味归五脏,即为归经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