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1/4 页)
“你!”杨善会心中恼怒,转过头,瞪了来整一眼,续道:“陛下,末将只消一万!”
“当真?”杨浩问道。
杨善会道:“陛下,臣可立军令状,若不能收复山东,臣愿献出头颅!”
杨浩哈哈一笑,道:“两位爱卿的报国之心,朕明白,不过打仗并非儿戏,两位将军莫要争了。”顿了一顿,杨浩思考着,道:“恒山郡如今在李唐手中,此地关系重大,若是占据了恒山郡,才能从井陉关进入河东。如今,河东的唐军惶惶不可终日,正是攻取的好机会,我看,来将军便去取了恒山郡罢了!”
来整听了,心中却是大喜,道:“末将定然不辱使命!”
杨浩想了一想,道:“薛氏兄弟,皆是良材,就让薛万钧助杨将军,薛万彻助来将军。”
“臣遵命!”薛氏兄弟出列,跪倒在地上,对杨浩的宽宏十分感激。
当初,薛氏兄弟都以为难逃一劫,想不到杨浩竟然饶了薛氏兄弟一命。
“陛下,臣有本奏!”张文瓘道。
“玄成,有何事?”杨浩问,他的身边有几个小太监,那是宇文化及从江都带来的,这些太监,出去也不能做什么,所以当初索性就留在了清河。
“陛下,臣这几日计算了一下府库,因为征战多时,加上又恢复了州县学等各项事宜,开支甚大,府库已经入不敷出。”张文瓘侃侃而谈。
杨浩点点头,他自然知道这事,以前,他就是靠着清河崔家还有张家的支持,才勉强将收支抵消。后来,他陆续攻占了其他诸郡,积极的恢复生产,消耗更是巨大,可是他的农税收的很低,所以在收支上,很难平衡。
“张爱卿有何良策?”杨浩问道,其实他的心中已经有了主意。农赋于大隋,是一项基本的国策,永不加税,这是杨浩的想法。中国,人口众多,可是农民却是占了大多数,如果赋税一旦加重,就有可能造成农民的贫穷。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大一统的政权,开始之初,因为多年的战乱,人口减少,农田很多,所以人人有田,人人有地可以耕种,并不存在土地的矛盾。可是随着经济的复苏,人口的增长,就会出现有的人家土地不足以养活家人,从而出现土地兼并等许多情况,更加上,许多人喜欢买土地,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了土地,就有了一切。许多原因综合起来,会造成在政权的后期,土地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而大多数的百姓却没有土地,只能卖身为奴,或是直接占山为王,四处*,从而激化了社会矛盾。
张文瓘听了杨浩问道,沉吟了片刻,之后道:“陛下,臣有一策,可以增加赋税,只是”
“但说无妨!”杨浩斩钉截铁的道。
“鼓励经商!”张文瓘说道。
士农工商,是先秦时期就划出来的分类,因为中原的政权性质,历来的农耕王朝都会注重农业,至于于“工”都在“商”之上,由此可见,商人的地位是非常之低的,张文瓘的这番话说出来,心中着实也有些忐忑不安。毕竟,“商”历来被统治者瞧不起,这不是什么秘密。很多时候,一种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了许久之后,很难改变。
“嗯!”杨浩点点头,他想不到的是,张文瓘居然能想到这一层,历来,世家大族可都是瞧不起农工,更不用说更低人一等的商人了,富可敌国又能如何?
看着杨浩沉思,张文瓘受到了鼓励似地,续道:“如今陛下掌握了幽蓟,可以与异族通商,当然,铁器等物,还是要限制流通,以锦缎盐巴等物为重。”
杨浩目光瞧向张文瓘,此子虽然年轻,可是堪大用啊,点点头,道:“文瓘,你详细的拟个折子上来,朕再看看。”其实杨浩的本意,也就是经商。
随后,众臣又有欺压诸事,一一上奏,早朝完毕,已是巳时末了。
随后几日,是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军粮兵械,众人忙的不可开交。
而这个时候,河东的情况再变!
宋金刚在度索原击败裴寂之后,九月中旬,准备领兵攻打太原。
齐王李元吉得到消息之后大惊,裴寂在度索原失败,使得太原通往关中的路线已经被刘武周截断,那意味着,太原已经成为了一个孤城!虽然太原城高墙厚,守城器械齐全,护城河宽广,而且,城中有足够的粮食,还有两三万的精兵。可是,让李元吉固守孤城,是他不愿意的。天知道,什么时候,会陷落?
更何况,在这种情况下,太原城的军心不稳,那些可恶的世家大族实在是让人放心不下啊,秀容、寿阳诸县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