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部分(第1/4 页)
“各位臣工,如今我大清已经危在旦夕。不知道大家可有什么招啊!都说说看。”大玉儿好不容易平静了下来,漫不经心的吩咐宫女重新上了一杯参茶,详和镇定,仿佛李无庸还在天边一样。
尽管她地这种波澜不惊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感染了众人,只可惜的是,如今李无庸即将兵临城下是事实,李无庸的威名在这些人耳朵里可是比那努尔哈赤还要厉害。尽管在通州还有几千人马,但是谁都知道。只凭借那几千人马是不可能抵挡的了李无庸的三万铁骑的,失陷也只是一个时间地问题,失去了通州,经过两三个时辰,也就可以兵临城下了,京师有九门,如今掌管京师的九门提督魏承谟是大玉儿地包衣。而任命他做了九门提督原因是因为清朝无人可用了,才用了一个文人做了武将,莫说他不能冲锋陷阵,就是连守城都很难。
在众人的心里,李无庸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突破炮火密布的大沽口,而多尔衮的三路人马也不是支糊的,三路铁骑南下,就算不能夺取南朝江山。最起码也可以保持当前的局势,好让刚刚入关地清军有个喘息的机会,然而没想到的是李自成的迅速败亡和多尔衮的兵锋压境,让同样没有准备好的李无庸孤注一掷,冒险北伐,更没有想到的是原本形势一片大好的河南与湖北。却因为两股李自成残余军队地加入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铎大军居然被赶到了陕西苟延残喘。这一切的变化打击的清军高层都来不及反应,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认为黄河天险和多尔衮手下的十五万铁骑可以守的住黄河沿岸,为他们赢地充足的时间巩固河北地盘。然而这一切都被李无庸这个家伙给打破了,居然攻破了大沽口炮台,兵锋距京师不过一天的路程而已。
“太后,还是退回盛京吧!这里不是我满人呆的地方,在盛京才是我们的地方啊!太后,再不退回盛京。万一李无庸这个恶贼兵临京师。再走恐怕就要来不及了。”说话的是坐在椅子上的代善。
退回盛京?这恐怕是大部分人的看法吧!大玉儿心里一阵苦涩,望着底下眼睛躲闪的人群。心里微微一痛,虽然是女人,虽然是太后,但是也为这样的男人而悲痛,同样是努尔哈赤地子孙,为什么没有人象他一样呢!在最困难地时候,凭借十三副铠甲就能起兵的人,他地儿子不行,孙子辈的怎么也不行呢!事情还没有结果,想的就是放弃,你以为你退回了东北,那李无庸就会放过你们吗?李无庸可不是那么好相与的一个人,他不是崇祯,或者他可以称的上是中原历史上那有名的皇帝汉武大帝,统一华夏,消灭眼前一切的敌人才是他的梦想;你们也不想想,如果我们退回了东北,那些草原上的墙头草会象以前一样支持我们大清吗?弄不好,他们还会在伤口上洒把盐都是有可能的。
“太后,奴才有话说。”就在代善的声音刚落下,说话的是她的包衣门人魏承谟。
“你说。”大玉儿这个时候也没有在心里打算这位文人出身的家伙有什么好话来。所以在言语上也没有表达什么?
“太后,奴才以为礼亲王说的不妥,想我大清入关是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愿望,如今好不容易实现了,其中付出了无数的艰辛而努力,我满州的勇士们为它留下了无数的鲜血,才有了今天的一切,难道我们就这样甘心放弃了吗?再回到那黑山白水之间过我们的苦日子吗?难道等着李无庸的大军象赶狗一样把我们赶的四处逃窜吗?难道我们不为我们的先祖有这样的子孙而耻辱吗?”
大玉儿一听,刚准备称赞几句,那旁边也是老态龙钟的郑亲王济尔哈朗忽然说道:“就凭你这个书生和那一万兵马?”
“王爷,其实我们不止这一万兵马。我们在黄河岸边还有十五万的大清精锐,在陕西还有十万的关宁铁骑。太后可以火速招摄政王返回京师救驾。”如果说魏承谟刚才的话还起了一定的作用,如今这句话却把他的书生本性暴露的无疑,且不说多尔衮能不能在李无庸攻克北京前赶回来,就算他赶回来了。那他身后的刘启所率领地可是十几万大军了,到时候把偌大的一个北京城一围,弄不好还让别人包了饺子了,书生啊!到底是嘴皮子厉害,但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候,还是犯了纸上谈兵的错误。
不待大玉儿反驳,代善猛的使出全身的力气。举起拐杖朝跪在地上的魏承谟打了过去,大骂道:“虽然你是我们满人地奴才。但到底是汉人出身,想那摄政王离这里恐怕有十天的路程,等他回来,恐怕我们这些老骨头,都被李无庸拖到菜市口给烧了。太后,此人陷我大清于水火之中,奴才以为该杀。”
“阿玛。孩儿以为魏大人说地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