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仁德远扬!(第1/2 页)
整个城里秩序井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虞国使者长叹一声:
“我本以为我们两国之事各有道理,可如今到了这岐周,看到这般景象。
我才明白,我们所争之事,在西伯侯的治下,是多么的不应该。
我们为了这些利益,让两国百姓受苦,实在是惭愧啊。”
芮国使者也满脸羞愧地说:
“是啊,我们还未见到西伯侯,就已经深感自己的渺小与自私。这一趟,真是让我如梦初醒。”
就在这时,一位老者路过,使者们急忙上前询问:
“老人家,我们是虞国和芮国的使者,特来求见西伯侯裁决讼事。您觉得我们这事,西伯侯会如何决断呢?”
老者看了他们一眼,微笑着说:
“在我们岐周,凡事都讲究一个‘德’字和一个‘让’字。
你们所争之事,若是为了私利而不顾百姓死活,不顾仁义道德,西伯侯是不会支持的。
而且,你们看我们岐周的百姓,都以礼让为荣,你们这样争来争去,只会让大家笑话。”
使者们听了老者的话,心中彻底明白过来。他们互相示意,眼中满是悔意和羞愧。
虞国使者率先开口:
“我们两国为了这些琐事争得不可开交,实在是糊涂至极。
如今看到岐周的景象,我实在无颜去见西伯侯,只求回去后,能劝我王放下争端,与芮国修好。”
芮国使者也连忙点头:“我也一样。我们这就回去,向我王如实禀报所见所闻,相信他也会明白过来的。”
于是,虞、芮两国的使者一同返回。
一路上,他们商量着如何化解两国的矛盾,决定回去后各自劝说国君,以和平友好的方式解决问题。
回到各自的国家后,使者们向国君详细讲述了在岐周的所见所闻以及自己的感悟。
虞国国君听后,沉默良久,然后感慨地说:
“我们一直以来都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了双眼,忽略了德行和仁义的重要性。
如今看来,我们与芮国的争端实在是不应该,是我这个国君失职啊。”
芮国国君也有同样的感触:
“是啊,西伯侯以仁德治国,使得岐周如此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
而我们却因为一点小事就闹得不可开交,实在是惭愧。
我们应该向岐周学习,以和为贵,共同为百姓谋福祉。”
在两国国君的共同努力下,虞、芮两国开始互相谦让。
重新划分了有争议的土地和水源,恢复了贸易往来,两国的关系也逐渐变得亲密无间。
百姓们得知这个消息后,欢呼雀跃,纷纷称赞国君的英明决策,也对姬昌的仁德之名更加敬仰。
各路诸侯听闻此事后,无不为之震动。
他们纷纷感叹:
“姬昌以其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智慧,未发一言,未动一兵,就化解了虞、芮两国的争端,让两国重归于好。
这等感召力和影响力,绝非凡人所能拥有。看来,姬昌定是上天任命的君主,是来拯救这乱世的啊!”
从那以后,更多的诸侯开始向岐周靠拢,寻求姬昌的指导和帮助。
姬昌的威望如日中天,岐周也在他的带领下,愈发繁荣昌盛。
姬昌的仁德之名如春风拂过大地,迅速传遍了四方诸侯。
各国百姓皆对他敬仰有加,岐周之地更是呈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的祥和景象。
在这样的形势下,许多贤能之士纷纷慕名而来,归附于姬昌帐下!
他们皆被姬昌的胸怀与品德所折服,坚信在他的引领下,必能开创一个全新的太平盛世。
一日,阳光明媚,洒在岐周的大殿之上,熠熠生辉。
姬昌如往常一样,与姜子牙、散宜生、南宫适等一众亲信大臣在议事厅中商讨国事。
厅内气氛热烈,众人各抒己见,为岐周的发展建言献策。
姜子牙轻抚胡须,目光深邃地看向姬昌,缓缓说道:
“伯侯,如今您的仁德之名远扬,四方诸侯皆对您心悦诚服。自裁决虞、芮两国讼事之后,这天下人心所向已不言而喻。
依我之见,伯侯当顺应天命,称王建制,以正名分,如此方能更好地统领诸侯,推翻殷商暴政,救百姓于水火之中。”
姬昌听后,微微皱眉,面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