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穿越崇祯七天挽救大明 > 第114章 再添龙子。

第114章 再添龙子。(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我在大唐搞工业革命不良人之拯救意难平天皇大帝之老婆是武瞾异界,我们一家三口一起过日子远东新纪元1630荒野种地,把自己种成了护国将军开局入赘将军府,我成了文圣大唐:小郎君是小明达的坐断满江红朕忙着一统,没心思做舔狗异域使命新楚殖民大明穿越成为大乾五皇子猎人:红蓝手开始的红眼病揍敌客大秦:开局祖龙先祖曹操请登基,皇帝我不当了崩铁模拟:乱破居然变成了病娇港综:开局召唤极限战士兵临城下之大汉再起!

崇祯帝瞥向杨嗣昌,眸中闪过一抹讶异。

自杨嗣昌去年不幸遭李自成掳掠,历经半年流离之苦,归来后竟似沉寂于深渊,默默履行本职,未曾有丝毫波澜。

今日,他竟率先挺身而出,犹如暗夜中的一抹亮光,颇为意外。

“卿欲挑此重担,须知海盗非易驯,路险且艰,杨卿可曾深思熟虑?”崇祯帝语含深沉,目光如炬。

实则,若无更佳人选,崇祯帝心中已暗自属意兵部右侍郎熊文灿,毕竟招安之事,此人颇为熟稔。

“陛下,臣心已决,纵是刀山火海,亦誓将陛下所托之事办妥。”

杨嗣昌言辞铿锵,忠诚可鉴,去年之辱,令他心怀愧疚,崇祯帝虽降其职,却未弃之如敝屣,更添其愧。

“善,此事便托付于卿。切记,勿急功近利,先探虚实。朕料郑芝龙必不会拒粮,然收编之事,需徐徐图之,或耗时日久。”

崇祯帝叮嘱再三,又许以高官厚爵,以示信任。

杨嗣昌之才,崇祯帝深信不疑,然其心胸稍狭,此点与前任或有共通之处,令崇祯帝不禁遐想,是否因此二人方得重用。然瑕不掩瑜,杨嗣昌之忠勇,无可挑剔。

“臣领旨,定不负陛下厚望。”杨嗣昌躬身行礼,言辞恳切。

待杨嗣昌之事尘埃落定,崇祯帝环顾内阁,方觉人才凋零。温体仁、陈奇瑜、毕懋康三人,已是骨干,宋应星虽居内阁大学士之位,却醉心研究。朝中事务,渐感力不从心。

“朕欲往军营小住,卿等可举荐贤能,以充内阁。”崇祯帝思虑再三,终下此决心。

撤卫所后,各地残兵涌入京营,虽经筛选,加之左良玉部,兵力已近十万。然战力不一,京营之重,关乎京城安危,崇祯帝欲借此机会,亲练兵马,同时加深与将士之情谊。

“陛下欲往西山?”温体仁闻言,眉头紧锁,心中暗叹崇祯帝勤于军事,却怠于朝政。然龙颜不可测,他只能隐忍不发。

崇祯帝笑言:“西山近京,国事可急报,今日先议内阁增补之事。”言毕,转而谈及新政与扩充内阁之要务。

陈奇瑜心中虽有不悦,却也知不可直言犯上,只能暗自腹诽。毕懋康更是忙碌异常,防疫与军备双重压力之下,他不得不调动一切资源,确保口罩与遂发枪的生产。而每日与温体仁等人共理朝纲,亦是劳心劳力。

崇祯帝虽看似懒散,实则政务繁忙,每日需审阅海量奏疏,择其要者批复,实则勤勉有加。然国事如麻,他亦感力不从心,故欲借军营之行,稍解疲惫,并图长远之计。

毕懋康深谙时势,洞悉崇祯帝意难回天,故以智取,择径为帝广纳贤才于内阁之中,以疏己肩之重负。

“陛下,史可法,礼部右侍郎,贤名远播,宜入阁以佐朝政。”毕懋康举。

崇祯史可悦:“似有不,却帝闻言地有声,掷法?卿何独遗钱谦益乎?”言中隐含责备。

原来,前朝肃贪,官缺如繁星,崇祯不得已复用贬谪之臣,史可法亦在其中,因排挤而流寓南京。

毕懋康从容应对:“陛下,钱谦益贪墨巨万,已伏法矣。史公清廉之名,历经厂卫勘验,实乃不可多得之才。”

东林党中,虽多结党营私之辈,然亦不乏清正廉洁之士,不可一概而论,毕懋康以理服人。

崇祯帝沉吟片刻,终摇头叹道:“史可法虽忠贞可嘉,然非朕所急需之才。另荐他人可也。”

崇祯用人,既重人品,更重才能。阁老之位,非德才兼备者不可居。虽任务繁重,然赏罚分明,岁末赐金,足以慰其心。

史可法虽以忠贞着称,扬州十日之悲壮令人动容,然其才略未及,崇祯帝心知肚明,终未轻许高位。

好贤不察其能,用人不疑其才,外乏良将,内缺智囊,此乃气节有余而能力不足之弊也。

此类官员,于六部之中或可胜任副职,若独当一面,恐难负重任。崇祯帝心镜如明,洞悉无遗。

最终,议定范景文、熊文灿、吴甘来等贤能之士入阁,内阁人数罕见地增至九人,一时人才济济。

正当崇祯欲散会议,忽闻小黄门急报,王承恩耳畔低语,旋即面露喜色:“皇爷,皇后娘娘添丁进口,大喜之事也!”

\"龙裔降世!\"王承恩喜上眉梢,一语惊四座。崇祯帝闻言,手中茶盏微颤,几欲脱手,心中波涛汹涌。虽子女绕膝,然此番皇后腹中之子,乃是他异世初为人父之喜,意义非凡。

\"退朝!朕有

目录
查无此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