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子时,教师们可以在空闲时到里面工作或遐想。”有时人们也会通过建立私人关系的形式来维护自己的隐私,这样可以减轻孤独感和对抗当局的保护层。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对策来应对那些规章制度。自由的时间被紧密地安排好了。混乱的时刻是有利于人们交流信息的。一群朋友结伙去一些中立地域,去黑暗的角落或浴室,这些地方在任何机构都属于自由的天堂,也因此成为受怀疑的焦点。
有人曾调查过制度上亚文化群发展的意义:传递纸条,涂鸦,玩笑,以及标记。包括“特殊的”友谊在内,同谋关系和友谊在这些封闭环境中遭到特殊强度的调查。这种环境导致产生潜在或明显的同性恋感情,同时另一种*——遭到禁止的*——被更加热切地*化,或者有升华的必要性。极度的压抑与极度的渴望并存。因为阅读、吃喝和*的愉悦是私底下的,所以人们更加乐于享受。这种感觉如此剧烈,以至于无法抵抗。然而有时候长时间的强制性自我抑制会导致十分强烈的压抑作用,以至于昏厥。西蒙?布福德是许多曾经描写“监狱寒冷”如何消灭囚犯所有欲望和才能的作家之一。欧文?葛夫曼分析过发生于精神病医院和其他公共机构中那些病患的“自主丧失”,他们变得如此热衷于自己的想法以至于使得自己很难重新适应外面的世界。
至此,恰恰因为这些受限人员藏身于不为人知的地方,故意躲开公众以及历史学家的眼光,所以很少有人去关注他们。而且我们未必能够找出所需的微妙差别。虽然波德莱尔、弗莱士和其他加入宗教寄宿学校的人常常将这些设施与监狱相比,然而只有在某些方面这些比较才是成立的。不同公共设施中私人交往的技术和形式看起来可能相似,即使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些设施的差异需要以历史的眼光来检验。哪个是最易受外部因素影响的?比如在学校,学生家长对是否使用体罚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外界态度如何影响内部事务,比如军营和监狱中的邮件审查制度、休假、假释政策、就寝安排及个人卫生?抵制纪律和渴望改变对最严格和乏味的机构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最好的txt下载网
大家庭(8)
1860年,法国有5万囚犯,10万修士修女,万寄宿学生,32万住院精神病人,以及将近50万士兵。每一部落都有其自身的私人生活形式;他们不应被忽视。
19世纪很少有人选择保持单身,但许多人,尤其是妇女,常在早年丧偶之后孤独一生。男女双方结婚的年龄都在下降,但并不平均。1851年的人口普查发现51%以上的男人单身,相比之下只有35%的女性处于同样的状况。然而到35岁时,只有18%的男性仍然单身,却有20%的女性未婚。65岁时,只有7%的男性单身,反之各个年龄段女性独身的比例均高出10%。简而言之,男性结婚率要高出女性,即使男性结婚更晚;婚姻生活给男性带来了方便和尊敬。花花公子波德莱尔1854年12月4日在给他母亲的一封信中这样评价道,他需要“不计任何代价的家庭。这是唯一可以做的少花钱的方式”。卡斯蒂夫跟他的朋友唐克维勒一样,为美国婚姻生活的景象深深打动。他在1831年9月25日写给他兄弟阿克勒的一封信中预料美国家庭将很快成为典范:“我担心我们将面临一个情势,那就是单身汉会面对一个无法维持的状态,只有家庭男士才会享受所有安全感。”60年后,佩格向那些同样的“家庭男士”欢呼,称之为“现代社会的英雄”。
独身生活遭到很大的质疑。但教会和社会学家弗雷德里克?勒?布雷赞成单身生活,认为放弃家庭是被允许的。社会上把未婚人士视为“干果”。福楼拜在书中列出了同时代的格言:“单身汉:所有自私和*的人。他们应该被课以重税。等待他们的将是一段悲哀的老年时光。”单身汉这个名词只适用于男性;描述女性时用了另一个形容词:单身女子或老处女。拉诺斯在一本书中评述道:“一个英国人,对我们语言中的同义词不太熟悉,他把旅馆里的侍者称为独身主义者(侍者,也可称作‘单身汉’)。”独身主义者经常是男性;未婚女性叫做未婚女孩,就是说“还是个姑娘”。这倒没什么,可如果她成了一个老姑娘,一个疯子或像黛丝女爵一样没有地位的人,那就糟糕了。
独身生活,不管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对于男人、女人来说都是非常不同的经历。女性渴望婚姻生活;年轻未婚女子过着一种隔离的生活。相比之下,年轻单身汉过着充实、自由和愉悦的生活,好似一种学徒期。婚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平静,表示一个终结。单身汉生活是一段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