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杜根根和李桥村所走过的路,是苏州千千万万乡镇企业和农民们所走过的路。这路从梦想到修建完成时间并不长,但之后的二三十年里所发生的变化则是惊人的。它改变了农民们几千年来的命运,同时也影响和改变了传统形态下姑苏的命运。
2007年的金秋时节,我应邀到苏州各地采访。一日我被宣传部的同志带到长江边的一块广阔的金色田野上。这里离长江很近,可以看到一望无际的江面,坐在车上都能听到东去的大江之水的奔腾声响……
“你看,前面就是永联村了!”同行的苏州老乡拍拍我的肩膀,指着一片望不到边的“钢城”这样对我说。
“这……这是永联村·这不是一个大型钢铁厂吗·”在我眼前,明明是一片足有几十平方公里的钢铁之城嘛!
“对,是钢铁厂,可也是永联村呀!”主人解释说,“这钢厂就是永联村的。”
“一个村子办这么大的一个钢铁厂啊!”我无法相信,但这是明明白白摆在我面前的事实。今天的永联村就是这个样,它是由“十里钢城”和十里绿原组成的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为了让我目睹村办钢城的完整雄姿,苏州老乡驾车足足用了半小时在钢城里转了一圈。老实说,我还是第一次感受如此雄伟的钢铁企业,而一路走的时候,内心一直在想着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村子能办起这么大的钢铁企业·一年能赚多少钱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5章田埂上点燃的熊熊烽火(12)
“永联钢厂2007年的年销售收入是160亿元,上交税收为13亿元。”
“永联村村民有多少·”
“本籍村民有5330多人,这也是新永联村的编制。”
“怎么理解·”
“过去老永联村只有2000来人,现在的永联村是兼并了永新、永南等邻村后新组建成的。”
“原来如此。”我又问,“那这钢厂职工有多少·”
“比村民总数要多。大约有上万人吧!”
“那么这里到底是钢城还是农村呢·”
“我们这是田野里的钢城,钢城里的花园。你看看,我们的农村像不像一个绿色花园·”
我笑了,可不是:近处,是连绵十里的钢城;举目远眺,我看到的是金色田野里花红草绿,树木葱葱……好一个田野里的钢城,钢城里的花园。
“永联村现在还有一半农田和一半从事农业的村民,这里是个农工结合非常和谐的地方。钢厂的厂长还是村党委书记,村干部有相当一部分还是钢厂的董事,永联村现在是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典型之一。”苏州老乡很自豪地告诉我。
我们随后走进“永钢”办公大楼。钢厂里的“永联村民”、钢厂副董事长带我登上大楼顶部的“望江阁”——在这里,几里外的滔滔长江尽收眼底……“十里钢城”和绿色田野更是气势磅礴地呈现在眼前。
关于永联村的故事也是从这一刻我才渐渐知晓。原来永联村的生命很短,是我1975年底离开苏州的前5年才诞生的一个江边小村子。最初它的名字叫“七○圩”,其意是1970年才在长江沙滩地上围垦成陆的一块沙地。永联村先天不足,它的地势非常低,平均海拔只比长江入海口的吴淞水平面高出0�9米。1970年成为围垦地后,它是苏州地区沙洲县的一块新添陆地,当时政府动员了附近几个村搬来200多户农民成为第一批永联村“土著”居民,由此开始了永联村的历史。
永联村初创时的几年,水灾不断,惟一能种植的水稻,产量十分低下,农民们的日子很难过。到1978年时,全村的人均分配水平才只有68元,是全苏州收入最低的村子之一。由于收入低,新村民人心不稳,许多人不愿再留在这块低洼地上。上级党委每年要派一个工作组到村里,而且连换了四任党支部书记,结果情况依旧没有改变。1978年8月,当过学校老师和生产队副业队长的吴栋材被派进永联村,担任第七个工作组组长和第五任党支部书记。
面对一片沙滩地,吴栋材这位曾经在朝鲜战场上受过伤的老战士,心潮起伏。他将班子成员叫到长江边,迎着炽烈的太阳,掷地有声地立下三条规矩:一、要深入了解群众思想脉络,群众想什么,急什么,我们必须心中有数;二、要作好长期扎根打算,不当“飞鸽”牌,以免让群众一次又一次失望;三、要当好一个农村干部,干点实实在在的事业,不改变永联面貌,谁也别想走。
吴栋材就这样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