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部分(第1/4 页)
栽赃,也没人会主动往那个敏感话题上挨。倘若没有那么回事,安化王才不会无中生有。而安化王倘若真有反心,又绝不会另辟这么一条蹊径,先从外人怂恿说起,那样对他也没什么好处。他既这么说了,就一定确有其事。
众人一时间都有恍然大悟之感原来如此,我们所闻所见安化王府的谋反迹象都是假的,要么是外人蓄意安排的,要么是安化王府因体察到了自己被算计、暂时做出假象去迷惑敌人的,总之都不是安化王府真的要谋反就是了。
至于所谓的奸佞小人对付政敌,具体是何样目的,这些人也都可以轻易猜想得到藩王谋反最惯常使用的口号就是“清君侧”,在这当口怂恿藩王谋反,想清的是谁,还不好猜么?
明白了这些,众官员的心情就不尽相同了。有平日反刘瑾反得张扬些的不免会嘀咕,安化王口中的主使人会不会是自己过从甚密的某位同僚,这件事被人家揭发出来,会不会令自己也受到连累。毕竟事涉谋反,沾上一点点边就是了不得的大罪,再轻也是丢官。
而刘瑾一派如李增等人顿时就挺起了腰杆:原来是有人想要利用王爷谋反对付刘公公,这还了得?如今王爷既已洞察了他们的诡计,我们势必要叫那些不长眼的全都死无葬身之地!
这时安化王已直身站起,环顾四周,肃然说道:“我今日请来诸位大人,就是想请你们来为我安化王府主持公道,现今有人蓄谋栽赃安化王府谋反,要逼我全家人死于非命还背上反贼骂名,这事该当如何了断?”
镇守太监李增霍然站起,昂然道:“王爷,究竟是何人如此胆大包天,您明明白白地说出来,天理昭昭,有诸位大人在此见证,咱们决不能轻饶了他!”
众位官员也都站起,纷纷附和,其中除了少数刘瑾一派是真心附和之外,其余纵是往日对刘瑾痛恨至极的,也都加入了附和之列。谋反是十恶之首,栽赃别人谋反也不会是什么可以轻判的罪名,这些人都巴不得尽快撇清自己,不招惹上一丁点的嫌疑。
在众人嘈杂的附和声中,朱台涟抬起一直低垂着的眼睛,朝众人扫了一遍,唇角浮上一丝微不可查的笑意。
第103章 黄雀在后
“禀告总兵大人; 安化城依旧城门禁闭,并无消息传出; 但属下见到,北城门之外已挂出了巡抚安惟学的人头!”
“你亲眼看清; 那是安惟学的人头?”
“属下亲眼所见,是安惟学没错!”
“好,传令下去,即刻点兵出发!”
杨英十分谨慎,即使是已经收到了多方向传来朱台涟动手谋反的消息,还有仇钺的来信相确认,自己一方也已做好了出兵平叛的准备; 他还是一直按兵不动; 只着人往来安化与宁夏之间,打探着安化方向的消息。
平叛这种事也要讲究火候,去晚了难免损兵折将,多费周章; 可也不能去早了; 总得等人家已经动手了再说。最好的火候莫过于对方刚开始动手,刚一把谋反迹象公开的时候去平叛,就既省力,又不至于授人以柄。
杨英料着朱台涟借饮宴之机将众多官员都招去王府,就是要当众宣布自己清君侧谋反的意图,届时将情愿协同的官员留下,反对的则当场格杀。这就是寻常藩王谋反该有的套路。
只要朱台涟对朝廷命官下了杀手; 就等于是公开了谋反意图,比之什么粮草、器械的储备作为证据都要强有力得多。所以杨英等的就是安化城里传出有官员被杀的讯息。只要有这类消息传出,他便可以动手平叛,甚至朱台涟来不来得及公布檄文都不重要。
迟艳早就说过,朱台涟的讨逆檄文早已写就,到时候等他们平叛成功再去替朱台涟发布都可以,反正藩王谋反已成事实,谁还会去清查那点时间差?
依理推论,在那种境地之下会被朱台涟诛杀的官员除了刘瑾手下之外,还会有些秉性正直忠义、不肯附逆的,那些人很可能是平日与杨英他们交厚的友人。
之前仇钺给杨英来信,就建议他尽可能早来动手,以免这些朋友死于朱台涟之手,但大局在前,杨英丝毫没有考虑去救这些人出来,反而急等着听到他们的死讯。比起他企盼已久的光辉前程,这些所谓的友人同袍死几个又算什么?
那些人的死讯尚未听到,却听说安惟学的人头被悬挂于城头,这个消息与之前仇钺的来信相吻合,而且分量也已经足够。朱台涟已经杀了刘瑾派过来的巡抚,还杀不杀其他人就都无所谓了。
杨英听后,当即决定出兵。
今天是安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