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1/4 页)
可是,隋军居然不与他作战,反而在巩县四周广修营寨,摆出一副守势出来。这让王仁则非常的郁闷,他一度的怀疑,究竟是谁来攻打谁?王仁则想要出击,可是又怕中了隋军的埋伏,毕竟隋军敢明目张胆的建造大营,一定是有所依仗才对,说不定是敌人的诱敌之计,如果贸贸然的进兵,反而会中了隋军的诡计!
王仁则有心在仔细探查,可是他派出的斥候骑兵,无一例外的遭到了隋军斥候的绞杀。中原缺少马匹,更缺少战马,至于优良的战马更是缺少了,无论是耐力还是爆发力,郑军的战马都无法和隋军的战马相比。
是以,王仁则刚刚派出去的斥候,很快就被隋军的斥候斩杀,据侥幸逃回来的斥候说,隋军在巩县外围,密密麻麻的安排了无数的斥候,牢牢的封锁了郑军的出路,根本无法渗透出去,自然,隋军的情况也就无从了解!既然是无法了解,那么王仁则也就不能针对隋军的部署做出对应的安排。
这个时候,王仁则感到了后悔!他之所以留在巩县没走,除了还拥有足够的兵力之外,就是看到了巩县的重要性。这个县城,虽然不大,可是因为紧挨洛水,同时靠近洛口仓,地理位置故此显得非常的重要。
所以,在他看来,若是皇帝陛下用兵,必然也会在巩县一带布防,伺机夺回洛口仓,断绝隋军的最大最近的粮食来源!
想法是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隋军围而不攻,反而引起了王仁则的猜疑,他在思考着,究竟是要突围而出还是固守待援?这个时候,皇帝陛下已经接到消息了吧!
王仁则的猜测是对的,只不过,王世充虽然接到了消息,可是在这一刻,他有些手足无措的感觉。这并不像他,或者说,这个时候的王世充似乎已经不是当初的那个王世充了。
当初,面对李密那种心思慎密、善于带兵的名将,王世充虽然屡次失败,可是也不曾放弃,屡败屡战,显示出了极好的心理素质。那个时候,他知道李密的厉害,所以困守城池,力保洛阳城不失。
后来,夺取了洛阳小朝廷的政权之后,王世充又陆续击败了李密、徐世勣等人,大郑的国土,南至长江,北达大河,声势威望盛极一时!或许,是因为击败李密之后的一路顺畅,使得王世充有些自大起来。
作为一个皇帝,他的生活是安逸的,或许,正是这种生活,不知不觉的改变了他的意志,使得王世充没有了当初设计击败李密时的那种决心毅力。难道是,所有的雄心壮志已经失去了吗?虎牢关的丢失,宛如有人将一把尖刀狠狠的插进了王世充的心脏,让他几乎不能呼吸!
求和?这似乎不可能啊!如果换成是李唐,尚或是杜伏威、李子通,甚至是突厥人,王世充都有信心,派人说服对手,让大家各依疆界,其乐融融。大不了,最多付出财富、粮食,以中原的富庶,这些东西又算什么呢?
可是,那个人,沿袭隋杨,而自己逼迫皇泰帝退位,随后又让王世恽鸠杀了他。求和?那个人势必不会答应啊!
可是要战,拿什么战?“飞将”离狐一战,败逃冤句,随后死在那里,数万大军一战而亡,逃回洛阳不足千人!之后,东郡、荥阳郡几乎是不战而降,太子也是败逃而回。如今,洛阳以东,最大的屏障虎牢关又丢失,虽然巩县一带,尚有郑军数万,可是,连续的败退,恐怕军心已经不稳了吧!
他王世充不是不战而是不能战啊!他名义上虽然是受皇泰帝禅让,可是明眼人都知道,这是哪一出戏!杨浩那个黄毛小儿自然是不会相信的。还有先有秦叔宝、罗士信逃往河北,后有戴胄、李君羡、田留安虎牢关投降隋杨,天知道,洛阳又有谁会步这几人的后尘,临阵变节?
如果,朕亲自领兵出击,谁知道洛阳有什么变故呢?如果他王世充领兵出击,在洛阳以东与隋军对峙,有人在洛阳城中发动叛乱,夺取了洛阳,他王世充就前不能,退不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形势比起坚守洛阳更为的艰难啊!
坚守洛阳,算不得上策,可是在如今的形势下,反而显得要好。毕竟他王世充数次与李密对战,对于守城有着极为丰富的经验,守住洛阳应该不成问题。
以前,在与李密作战的时候,洛阳最窘迫的,就是缺粮,不过,王世充在夺取了政权,建立了大郑之后,将洛口仓的粮食运送了大半到洛阳,存放在位于洛阳城中的含嘉仓中,或许,这是王世充一个较为英明的决定。
出击?不出击?王世充在犹豫,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艰难。
就在他犹豫的时候,又有军报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