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部分(第1/4 页)
清朝
不详。
伤亡人数
日本
不详。
清朝
不详。
将领
日本
不详。
清朝
李鸿章(1823年—1901年)晚清军政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1847年24岁中进士,1853年30岁回安徽办团练与太平军作战,1862年39岁组建淮军并任江苏巡抚。1867年44岁任湖广总督, 1870年45岁继曾国藩后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1872年49岁加授武英殿大学士,1874年51岁签订《中日台事条约》,1876年53岁签订《中英烟台条约》,1884年61岁签订《中*订越南条约》,1888年65岁组建北洋海军,1895年72岁签订《马关条约》,1901年11月78岁卒。
梁启超:“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丁汝昌(1836年—1895年)清末海军将领。字禹廷,号次章,安徽庐江人。1875年赴英国购买军舰,1888年北洋舰队成立时被任命为海军提督。1895年日军分海陆两路进攻威海卫,占领两岸炮台,逼他投降,他严辞拒绝,下令毁炮沉船,并服毒自杀。
邓世昌(1849年—1894年),清末海军将领,广东番禺人。致远号巡洋舰管带,1894年9月17日黄海海战中捐躯报国。
战争进程
中日甲午战争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1894年(光绪二十年)爆发,按中国干支纪年,是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甲午战争中,清朝方面分为主战派和投降派。
主战派:在朝廷,以光绪帝,李鸿章为首,在军队,以丁汝昌,邓世昌的将领为首,都积极要求对日宣战。
投降派:在朝廷,以慈禧太后,荣禄等慈溪亲信为首,在军队以方伯迁等少数败类将领为首。
中日甲午战争的整个过程,包括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 。在此阶段中,战争是在朝鲜半岛及海上进行,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
1894年春;朝鲜爆发";东学党";农民起义;朝鲜政府于6月3日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
6月8日清军首批部队抵朝。与此同时,日军攻占仁川和汉城等战略要地。
7月23日,日本攻占朝鲜王宫,成立以大院君李昰应为首的傀儡政府。
7月25日;日本令大院君宣布废除中朝两国间的一切商约,并";授权";日军驱逐屯驻牙山的清军。当天;日本联合舰队发动丰岛海战;在丰岛附近海域对中国运兵船及护航舰只发动突然袭击。日本陆军第5师之混成第9旅也于29日向由牙山移驻成欢的清军叶志超部发动进攻;清军败退平壤。
8月1日;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同一天,明治天皇也发布宣战诏书。
9月15日,日军进攻平壤。双军力对比,驻守平壤的清军共三十五营,一万七千人;进攻平壤的日军有一万六千多人,双方兵力相当,军队质量却相差甚远。虽然日军虽有一些陋习,比如嫖娼,但日军一向有不怕死的传统。而清军,不仅嫖娼,还抽大烟,并且相当的珍惜生命。于是,战斗的进程基本是日军进攻,清军撤退,日军追击,清军奔逃。6天之后。9月21日,清军狂奔五百里,从平壤一直奔到渡鸭绿江撤回国境。日军占领朝鲜全境。
9月17日,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今辽宁东沟)附近海面,中日双方进行了一场海战,史称“黄海海战”。
投入这次海战的中日舰队实力如下表:
军舰总数 鱼雷艇数 铁甲舰 半铁甲舰 重炮 轻炮 排水量
中国舰队 14 4 6 0 21 141 万吨
日本舰队 12 0 1 2 11 209 万吨
可以看出,双方舰队的实力不相上下。北洋舰队的优势是铁甲舰和重炮较多,其中定远、镇远两艘主力舰无论装甲、吨位、火炮口径都是当时世界领先、远东一流的战舰。日本舰队的优势是舰速较快、机动性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