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M�肟偷那�苷鄹���员闼�扒缶�竦氖沉浮�
三毛写作很投入,常常陷入走火入魔的境地,以致六亲不认。一次她坐在没有靠垫的垫子上写作,七天七夜没有合眼,写完,倒下,让母亲送医院。她这样的作为只为一个目的——好玩。
有趣的是,对于投入她生命的作品,自己却并不以为意。她的书架上从不放自己的作品,家里人也不把她的作品当回事。弟弟把她的书籍当做生意的赠品,侄女把她的书送给老师当贿赂的代价,妈妈把她的书当作滞销品送给邻里建立感情。三毛把别人的书看得很重,却把自己的呕心之作摆放得很轻。这就导致,她的外甥女只看张小风,席慕容,而不知舅母是位响当当的作家,更奇怪她嫁得还是外国人。
三毛很受挫,她很早就以为自己在家里很不受重视,因为是“夹心饼”,所以,她总是要离开,好象怀着永远克服不了的逆反心理。她是二女儿,却喜欢别人叫她三小姐。
三毛热爱本土文化,喜欢台湾的乡情,但她不偏狭,无论外来文化,还是民族文化,她都接受。她有信仰,赞同天主教的中国化,天真到圣母的面前端放一个香炉,她不觉得这是土洋结合,反倒认为这很亲热。这是她的思维,她的观念。她的精神世界的宽广,使她能面对光怪陆离的现实社会,总能宽容的接受,不偾世。
她一生都坚守心神的活泼,不喜欢百货公司,而心甘在夜市喝汽水,体味简单和从容。她与人为善,喜欢交流。喜欢在台北开车,不感到紧张,相反,觉得好玩。
她支持中国的古典文学,对现代青少年厌嫌国学感到忧伤。她认为,应该用传福音的精神宣扬中国文学。
三毛热爱生活,就像撒哈拉沙漠,包括爱情,执著火热,带着崇敬的精神。
三毛永不安定,她走过五十多个国家。
未婚夫猝然离世,她走了,回西班牙,那里有她迷恋的葡萄园,小毛驴,白房子,她精神的寄托。她嫁给荷西 ,他苦恋了她六年,为了爱她再次选择离开,北非,沙漠,即使前途茫茫,道路崎岖不平。
三毛忠实自己的感情,她是理想主义者。她不在乎物资的匮乏,却不能接受精神的干枯。寂寞,孤独都能忍受,因为反璞归真的本性,因为没有人事诡诡的纠葛,只有沙漠的单纯,使她被沙漠的宏阔感染,领略到人生的另一种况味,聚合起她悲天悯人的情怀。
她留在沙漠,留在荷西身边,直到他因为事故离去。
是沙漠培养了她创作的热情和毅力,荷西和沙漠是她终生不能释怀的根。
——“年龄愈大,我愈能同情别人的苦痛,而我的同情不是施舍,施舍就成了同情的罪。”
——“我这样想,是因为自己经历过很多苦难,而悲天悯人不是你怜悯他,是他给了你东西,因为怜悯别人,自己才会进步。”
三毛,就这样,怀着真诚,坚实地踏着人生的路,不断地向前,“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流浪——流浪——”,三毛是美丽的风景,美丽的过客,她不苍白,不拘谨,不娇柔,世界是她的家。
txt小说上传分享
思绪:在作家三毛的人文浮萍上回眸
小的时候最喜欢看得漫画集子是张乐平先生创作的《三毛流浪记》和《三毛迎解放》。《三毛流浪记》作者用功较深,心思费力,《三毛迎解放》带了些政治的媚态,印象终不如前者。张乐平先生的漫画构图均衡,线条流畅,情节波折,丝丝入扣,情趣盎然中又带有人生磨难的艰涩,透过三毛这个人物,留给人许多感慨和唏嘘,领略到作者对旧社会的抨击深刻而有力。张乐平先生的创作要比用笔混沌的丰子恺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
三毛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极具教育意义,他可爱的形象连大人都难以忘怀,深入人心。张乐平先生的创作是成功的,所以,那时“张乐平爷爷”是孩子们献给他的最朴实最崇高的称呼,充满了孩子们爱戴的敬礼。
当有一天,三毛,这个名字,以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图书的封页上时,不由让人感到纳罕。那个沧桑而可爱的小家伙,难道出书了吗?疑惑着,拿起一本,翻开看,却发现此人非彼人。
两个性别完全不同的人,生活空间也相隔万山千水。境遇不同性格各异阅历彼此,特别一览无余的是一个只有三缕毛,一个却留着瀑布般的长发。一个是虚构的假人,一个是真实的女性。
此女性名曰:三毛,非常独特,也非场有趣。因为这名字,在中国太引人,几乎家喻户晓。只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