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1/4 页)
蒋纬国对军事历史考察深细。他以为,从历史来看,唐朝在开国时民间有70万匹马,马政办得非常好,所以国家强盛。到宋时,却只有中高级军官有马骑。当时蒋纬国就有一个感觉,中国部队实在是不行,一般将领没有机动作战的观念,完全是纯步兵的思想,营长的马也不过是代步而已。两条腿走的部队,需要四条腿的马去搜索,因为马队可以越野,搜索后可以及时告诉步兵前面的状况。后来变成两条腿打仗的部队由两条腿的搜索队去搜索,又缺乏完整通信工具,怎么来得及回来报告呢?所以在军制上是错误的。
宋代部队,马政办得非常差,而辛弃疾恰是例外。
辛弃疾、蒋纬国,同样是刚毅坚卓,谦恭有礼,蒋纬国可以说是辛弃疾在现代的化身,两人的气质、着眼点、作为参谋起家的心曲、战争观、军备问题、战略与战术,均保有神似的认识和感悟。他们既是思考者、策划者,又是行动家、执行者,他们所遭遇的无形的社会阻力几乎如出一辙,志士的悲哽、政治的不上轨道、民间的愚贫,大小环境的矛盾与内耗,一种强大的无力感和消磨感,令人长喟不已。
2008年5月间,为了对付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威胁,美国宇航局曾打算派两名宇航员乘坐新一代猎户座飞船在太空飞行3个月,然后登上一颗直径40米、飞行时速达4万多公里的小行星。小行星时速4万多公里,如果撞上地球,爆发力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83倍,显然速度决定了爆发的力度也决定了打击的力度,同时运动的速度也决定打击的效率。
僧格林沁的马队才是捻军的大敌,才是捻军的滑铁卢,捻军来如飙风,去如流星,双方都以高速的运动碰撞、接触。
笔者曾经在《畹町行脚》一文中写到日军从缅甸扑到中国云南边境,翻山越岭只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
蒋纬国强调速度的决定作用是针对部队的致命弊端有感而发,那么蒋百里的立体作战思想、蒋纬国的快速运动观念、邱清泉的火力纵深意图……这在抗战的中后期得到了事实上的措置施行,而立体作战和火网构成均可谓速度的变形或转换、深化。
抗战初期中国空军孤注一掷,予敌重创,但自身几乎全军覆灭。但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战,中后期中美混合编组的空军壮大,逐渐取得压倒一切的制空权,予敌毁灭性打击。而火网的配置即以原子弹投入前而言,譬如硫磺岛的火焰喷射器,对日本本土的密集轰炸,都将火力概念运用到极致。
蒋纬国阐释蒋老先生的战术观念,也强调运动中的速度。他说运动战是老先生的专长,即以骑兵的思想来涵盖步兵的思想。他写了一个方程式F=MV2C。F指的是Fighting Power(战斗力),M是火力,V是速度,由此方程式可知,战斗力与火力是成正比的,而战斗力与速度则是成平方正比。因此他主张与其增加火力,不如增加机动力,因为火力增加到5倍时,战斗力只增加到五倍;而机动力同样增加到5倍时,战斗力就能够增加到25倍。至于C则是精神力,整个部队的火力再强,机动力再高,如果因为战斗时间太长以致缺量,或是为了急行军,或是经过几次严重战斗而伤亡严重,以致影响精神力,整个战斗力就削减甚多,甚至部队叛变,空有战斗力也没有用处,所以精神力是最重要的。(《蒋纬国口述自传》16页) txt小说上传分享
从蒋纬国回溯辛弃疾(17)
刘玉章《戎马生涯五十年》谈火力观,他认为,火力——射击须采取“两短集火”要领。所谓两短是:距离短,时间短。把握此两短,集中发扬最大威力。这是他的特别规定:敌人未进入百公尺内,严禁射击,严守射击纪律,目的是有效发扬自动火力,敌人同样是血肉之躯,必可将其歼灭于阵地前。在防御工事内,人少反可增大活动空间,减少损害,更可以说是因病成妍的优点。
刘玉章例举一个抗战战役:“翌日拂晓,果不出我所料,日军先以猛烈炮火轰击大袁庄,我由团指挥所遥望,但见一片烟火、灰尘,弥漫了整个村庄……此时敌兵约一营,分三纵队并列,大胆地向我大袁庄前进。至距我阵前六七十尺时,我沉寂已久之守军,骤然全部武器火力,以排山倒海之势,万箭齐发,那气焰万丈的日军,实是仓皇不知所措。‘两短集火’的效果,在这次战斗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殊堪回味。”
刘玉章的打法尚属局限多多的情况下发挥火力优势,属于一种局限中的转圜。而蒋纬国、辛弃疾则是要从根本上使火力与速度结合到最佳程度。不仅使部队在冲突中能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