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城南(上)(第1/3 页)
方太医走后,李意清派人去药铺买药。
买完药回来,天色已经暗透。
此刻李意清忙了一天,亲眼盯着药被放上了炉子,才传人摆晚膳。
家里的主人只有元辞章和李意清二人,现在加上一个二花,三个人坐在圆桌上,仍显得有些空荡。
元辞章来时看了二花一眼,见她已经坐好,眼巴巴盯着桌上的各式菜肴。
李意清尚在净手,她没有来,即便二花心中再垂涎,也没有先动筷子。
元辞章顺着她的视线看过去,看见桌上的红糟鲫鱼。
他伸出筷子,夹了一筷子鱼腹部的肉放到二花的碗中,道:“吃吧。”
二花腼腆地笑,小声道:“谢谢大哥。”
可是依旧安安静静坐在位置上,目光盯着李意清走出去的垂花门。
李意清刚好回来,看见一大一小两个同时盯着自己,视线在桌上转了一圈,便知道发生了何事,她朝着二花点点头。
二花得了两人的许可,这才心无旁骛地用起饭来。
元辞章晚食用得少,几筷子肉菜加半碗梗米,便不再多食。
李意清常年在嫦月殿独自用膳,身边没什么人可以攀谈,因此养成了用膳时间很专注的习惯。
她不挑食,将桌上几道菜肴都尝了几口,放下碗筷时,看见元辞章舀了一碗汤放在手边。
排骨汤油腻,这碗汤是撇去浮油,余下的清汤。
李意清不动声色看了元辞章一眼,倒是没有拒绝他的好意,伸手接过。
二花吃得慢,见两人都已经放下碗筷,有些急切地扒饭。
如果元辞章不在这里,李意清可能就会自己出声提醒。现在他这个兄长在此,她不好越俎代庖,只用眼神示意他管管。
元辞章收到李意清看来的视线,轻咳一声。
他偏头看向二花,道:“不急,慢慢吃。”
二花嘴里还塞着饭,听到元辞章的话,笑得眼睛都眯成一道缝。
等她将碗底最后一口汤喝尽,炉子上熬着的汤药也已经好了。
毓心端过来,还带了一碟蜜饯。
二花瞅着这碗黑乎乎的汤药,脸色有些白,她不安地看向元辞章,脸色有些抗拒。
李意清不知道怎么哄小孩喝药,因为她就是喝不得药的那种人。
她小时候身体康健,很少生病,因此偶尔风寒,也会将药拿出去倒了。
思及此,李意清不在多留,起身道:“你们兄妹二人难得相处,我就不在旁杵着了。”
说完,也不等两人回应,便领着毓心和茴香出去,回到了寝屋。
元辞章:“……”
分明是不想哄小孩喝药。
还编一个如此冠冕堂皇的理由。
二花看不懂兄长忽然的沉寂,还一脸拒绝地看着碗,脚尖悄悄勾地,只待药碗一凑近便跑走。
*
寝屋中的李意清卸了妆面,派人烧了热水,舒舒服服地泡着。
听到茴香回来说药已经喂进去,也只是点点头。
喝下去了就成,她才不想知道两人之间的对峙和妥协。
毓心拿着棉巾帮李意清洗着头发,见水温凉了,吩咐人再多添一桶热水。
李意清不爱用热水沐浴,只爱用摸着不冷不暖的温水。
现下晚秋,水温不比夏日,放上一会儿就会变凉。
一桶热水自然不是一次性加完,每次茴香都只添上两瓢,然后拿木盖盖住桶,以防热气散了。
沐浴完毕,李意清换好寝衣,坐在八仙桌前。
八仙桌上,放着一份邸报。
邸报是前朝的产物,主要在上面记录京城政令和一些宗教祭祀、科考的信息。每月三更,旬中发放。
有时外地官员会呈上当地的情况,朝廷中枢作出批复后,由都进奏院统一整合,再行刊发。
但是刊发的数量是有限的,大抵只送给中枢议事堂、六部和御史台以及一些零碎的官员。因着珍贵,不少人会放在家中好生珍藏。
这类邸报对了解时局,朝廷动向很是有用,高官家中有这类资源,天生就比寒门布衣更清楚朝中变动。
普通寒门能见的,通常是官员致仕后还乡养老,带回去的陈年旧报。
若说新报,也不是没法子。每次进奏院那边,都会流传一些信息。街上有专门的文人便东拼西凑,民间整合,编好后与书斋谈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