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页)
罗家伦在五四运动中是风云人物,但作风以及与政治人物的关系却使他毁誉参半。不满罗家伦的人,批评他热心追逐名利权势,争风头,自我吹嘘。他经常主动表达对北大校长蔡元培的推崇与敬意,发表《伟大与崇高》、《文化的导师》、《人格的典型》等文章,颇受人物议。
“五四”之后,个性火暴的傅斯年与其它学生闹得不愉快,一气之下退出抗议行列。带头拿大旗的人临阵退却,自然谣言不断。此时又传出罗家伦私下受邀到太平湖安福俱乐部,参加军阀段祺瑞宴会,可能遭北洋政府收买的传闻。为此罗家伦遭受很大批评, 甚至被游行学生围住当面质疑。
不满的北大学生画了幅画,又写打油诗讽刺罗家伦“一身猪狗熊,两眼官势财;三字吹拍骗,四维礼义廉”,暗指罗家伦其貌不扬,长得像“猪狗熊”,又骂他无耻。胡适等人为此在《北京晨报》登载《他也配》一文辩驳:“安福部是什么东西?也配收买得动这两个高洁的青年?”算是帮罗、傅两人担保,才化解争端与疑虑。
罗家伦在“五四”之后,又参加过多次抗议游行,但因风头太健,不得不与张国焘前往上海避难,并计划串联上海等地学生活动,寻求与南方革命军政府建立关系,以对抗军阀掌控的北洋政府。 透过戴季陶、朱执信引介,刚完成《孙文学说》、《三民主义》等学术著作的孙中山接见了罗家伦,罗才正式与国民党牵上线。
出身贫苦的上海棉纱大王穆藕初是从学徒做起,一路靠自修出国留学,返国创业成为巨商。因自身苦学经历,穆氏通过蔡元培在北大设立“藕初奖学金”,帮助家境清贫但成绩优秀的学生出国留学。1920年,罗家伦北大毕业,与段锡朋、康白情、汪敬熙、周炳琳、孟寿椿等“五四”活跃学生都获得藕初奖学金资助赴美。
追随蒋介石 开办大学教育事业
罗家伦进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和哲学;次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随后又转到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法国巴黎大学,却未获任何学位。
1926年,罗家伦返国,任教于东南大学历史系及其附中。由于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南下支持国民政府,不少参与五四运动的学生也先后加入国民党, 促使罗家伦不得不确定政治路向。与一般自由派学者不同,罗家伦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了国民政府的北伐队伍,追随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司令部参议、编辑委员会委员长、战地政务委员兼教务处处长。
蒋介石攻下南京后,罗家伦出任法制委员会委员。又因为蒋介石“清党”后需要建立国民党全新信仰与党政人才班子,好与武汉政府以及汪精卫、胡汉民等人抗衡,在罗家伦协助下,蒋介石创建“中央党务学校”,亦即“中央政治学校”、台湾政治大学前身,蒋介石亲任校长,罗家伦以教务主任、代教育长等职务出掌校务。
1927年11月11日,时年三十一岁的罗家伦和上海闻人张钧丞之女张维桢结婚,蔡元培证婚。张维桢不仅家世好,沪江大学政治系毕业、美国密西根大学硕士,且是校园美女;罗家伦其貌不扬,但以五四运动名扬南北,两人结合一时成为八卦话题。
回首当年,五短身材的罗家伦,苦恋沪江大学校花张维桢,以八年一百多封情书感动佳人,才将校花追到手。传说张维桢曾开出三个条件才点头下嫁:一、要留学取得洋博士学位;二、学成后回国任大学校长;三、夫妻不可公开并行,要保持相当距离。不过日后友人的说法则显示,上述传说可能仅是街头巷尾穿凿附会而已。两人得结良缘,主要是罗家伦的文章写得漂亮,字出色,有感情,善于辩论,并且勇于尝试。
承蒋介石之命,罗家伦自1927年开始,与戴季陶在南京筹设中央党务学校,以理论、历史、地理和组织四领域进行授课研习,以培养国民党党务人才,强化党务,训练学生关于党务与社会运动的参与与宣传,配合国民党推动训政、发动清党的需要,并宣传国民党作为立党精神基础的“三民主义”。在罗家伦的建议下,蒋介石延续孙中山颁给黄埔军校的“亲爱精诚”为校训,以展现党校的革命与军事性质。 电子书 分享网站
罗家伦 被政治消磨了五四光芒(3)
“中央党务学校”几经变革,迁台后改制为“政治大学”。为纪念罗家伦,台北政治大学于1955年在校门口兴建两座两层楼教学馆。其中“志希楼”用以纪念罗家伦,本是图书馆,目前为政大理学院教室。
随北伐军势力兴起,北方民间兴起反对军阀的主张,一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