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部分(第1/4 页)
他们要死守祖国的每一寸天空!
每天,杭州都要遭受日机的轰炸。
昔日柳浪莺啼的西子湖,在一天天刺耳的警报声中顿时充斥着惊乱和嘈杂。
大马路,小马路,一致都是脏乱嘈杂的,也是凄惨悲凉的。
连日来的难民涌入,让杭州人满为患。
大街小巷,屋檐廊下,人行道上睡满了难民。
他们临时搭起了铺盖,只拣一处空地铺一条席子,一床床单便就做成一个窝,有的一家人齐齐坐在席子或者床单上,相顾哀愁无言。
更加威胁他们的是饥饿。
身边携带的干粮吃光了,买不起价格暴涨的粮食,也没有地方可以寻到食物。
男人,女人,老人,孩子,都饿着,一双双饥饿的渴盼的眼睛望着那些来往的人们,渴求着帮助甚至是施舍。
生存,原来竟然会那么卑微!
段晴和杜少龙刚刚从段府中出来。
这是段晴第一次回家。
曾经是杭州第一豪宅的段府,如今很零落,母亲和很多佣人都去武汉了,只留下几个看门守夜的。
第五章 最爱上海滩(2)
夕阳斜斜的射在那油漆斑驳的窗棂上,霞光透过了玻璃不全的窗子,染红了那已洗成灰白色的蓝布窗帘。树影在窗帘上来来回回的摆动、摇曳。时而朦胧,时而清晰。
他们沿着院子中的石板路向里走,这栋陈旧、古老的大宅第,有条长长的走廊,走廊边有好几间独立的房子,其中一间就是段晴的。
廊檐上还挂着几个鸟笼,里面却早已没有了鸟的踪迹。廊下,几株瘦瘦的、缺乏照料的菊花在秋风中摇曳。
段晴推开了她曾居住的那间小屋的门,迎接着她的是厚厚的灰尘和凉凉的空气。
段晴愕然的四面张望,空洞洞的房子里没有一丝一毫“人”的气息,桌子、椅子上全是尘土,合拢的窗格上,一只蜘蛛正悠然自在的结网。
段晴在室内默默地兜了一圈,无意识的喊了一声:“这就是我的屋子么?”
她的声音在空旷的屋内散开,显得单调、落寞、而寂寥。
她走出门,杜少龙正在等他。
他们走向正厅。
一个守夜的老女人正凄凄惶惶地烧香拜佛,看到段晴似见了救星一般,絮絮叨叨诉苦:“段小姐,看到那些灾民抢救济粮,吓都要吓死!家里米缸都空了,我自己一个女人,怎么抢得过那些人?”
段晴叹着气和杜少龙走了出来。
两人买了一些烤鸡,装进布袋里。向难民救济站走去。
原本宽阔的马路,如今因道路两旁被难民挤占,瞬间窄小了很多,且越往东,人越少。
只因昨天日军的轰炸机扫射了城东,只有那么一个小小的瞬间,林立的招牌和飘展的旗帜四分五裂,尸蜉遍野,让原本五光十色的东城瞬间变成一座人间地狱。
两个人来到了救济站,正见两三位梳着齐耳短发,穿着干练的衬衫制服的女学生正协助一位太太模样的女士分大米。
站前排了长长的人龙,但大米只装了一个大木桶。
僧多粥少,队伍后头已经有些不安的骚动起来。
一位女学生说:“大家不要乱,一个一个来,明天还有的。”
稚气的声音还未落,就有等不及的人从后面冲上来,从刚用木瓢舀出大米的那位太太手里抢走那瓢,裹进衣衫里,飞跑而去,临跑的时候还猛推了那太太一下。
杜少龙眼快,快步跑到她的身后,双手一伸,稳稳扶住了她。
人群一阵哄乱,那说话的女学生也没有料到有人公然来抢粮食,这时候只懂得用手跟身子护着米桶,尖声叫:“不准抢,不准抢,一个一个来。”
另两个学生则拼命推着往前挤的人们。
那太太回头,是细致而慈蔼的母亲般面容,显出朴素的娴淑来。展开眉,朝杜少龙感激地一笑:“谢谢你!”
她的笑容好像杜少龙的娘啊,杜少龙心里一酸。
娘过的怎么样了,也不知道。
他寄的钱,因该够她老人家用的了。
段晴也走过来,扶着她站稳:“这位太太,您不要紧吧?”
那太太只略定了定神,并未现出惊魂未定的样子,向段晴:“没事的,没事的!”一面也向开始混乱的人群叫:“大家排好队!每个人都有!”可声音低低柔柔的,哪里起得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