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八章 军中谣言(第1/2 页)
翌日,素雪纷纷。
长安城,安西将军府。
身上裹着件白色裘袄的刘义真在刘乞及几名亲卫的陪护下,正自起居的后殿沿着回廊向议事殿走去。
忽的,一名身着黑衣,蒙面,脚踩乌皮靴的‘暗卫’快步来到刘义真跟前,小心地递上了一卷薄薄的黄纸。
刘义真接过后,那名‘暗卫’便躬身退了下去。
打开黄纸,看完上面书写记录的内容,刘义真不动声色地揣进了袖袋,清澈的眼神中一抹寒芒一闪即逝。
“桂阳公!”
身着绯袍,外罩大氅,头戴三梁冠,身形儒雅的王修,在杜骥的陪同下沿着回廊迎向了刘义真。
回廊外的庭院中,细密的雪花落下,已经垫起了寸许的白霜。
看着匆匆而来的王修,刘义真向他问道:“长史来得如此着急,是生了何事?”
“回桂阳公!”
王修行至刘义真跟前,拱手答道:“适才相国右司马、行司州事毛修之遣使来报,言襄邑令寇赞广收流于河南之地的秦、雍百姓,如今已有千余家,五千余人。”
“来使说,这些人拥寇赞为主,似有北上投归魏人之嫌。”
刘义真眉头微微一皱,他是雍州、东秦州的刺史,虽是刘裕之子,却也管不到司洛之地。
毛修之遣使长安,他也鞭长莫及。
何况自永嘉丧乱以来,南北之间的百姓北迁南徙的也多,非是徐骇奴、齐元子那般过于庞大,刘义真都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实在是管不过来。
难道毛修之是想他这桂阳公前往河南,如同对付徐骇奴、齐元子那般对付寇赞不成?
似乎看出了刘义真的疑惑。
王修连忙朝刘义真解释道:“桂阳公有所不知,这寇赞乃苻秦时东莱太守寇修之之子,苻秦时因难迁到了冯翊。两年前于嵩山得道的大天师寇谦之,正是此人的弟弟。”
寇赞居然是寇谦之的兄长,这倒是让刘义真有些意想不到。
怪不得!
怪不得毛修之不敢动他,感情是有寇谦之这尊大神在。
另一个时空中,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太延六年改年号为太平真君,就是应着寇谦之所请。
不过如今的江东崇尚佛教。
孙恩、卢循又是率领五斗米道教众反叛,道教于江左之地想要发展,这会儿怕是有些不合时宜。
可若让寇家这兄弟俩去了北国,这关洛之地还不知会有多少百姓慕名而去。
史载:寇赞、寇谦之兄弟北渡之后,秦雍之民奔河南、荥阳、河内户者至万数,流民繦负自远而至北国者,三倍于前。
要不先想个法子稳住这兄弟二人。
刘义真沉思之时,王修还在继续说道:“且寇赞本人苻秦时以清素出名,韦别驾为苻秦冯翊太守时,曾召其为功曹。姚苌据关落,才命其做了襄邑令。”
“毛冠军遣使前来,就是想请韦别驾去洛阳,而后往襄邑与寇赞谈谈,若能将此人留下,于关中治理将大有裨益。”
“可让韦华先行往洛阳!”
刘义真示意王修与其边走边说道:“此二人于民间多有威望,韦华去了之后,让他务必稳住二人,待关中局势彻底稳定,再来处理二人之事。”
“寇谦之毕竟是民间认可的天师,处理他的事情一定要谨慎。”
王修听得也是面容严肃地点了点头道:“不仅如此,如今江表之人多信佛,而道士又颇多不容。若留寇谦之于河南,处理起来怕是要费些心思。”
“这倒无妨!”
刘义真自信满满地说道:“寇谦之这人还算有点胸襟,我听说他于河南之地常宣扬新的道法,吸融了不少儒释经典。这人若能用好,裨益比寇赞更大。”
“桂阳公,您是已经有了盘算?”王修有些难以置信的看着边上身高还不及他肩膀的刘义真。
“盘算谈不上!”
刘义真淡淡地说道:“就是有了点想法,这些都要留到以后在细化,当务之急还是应付即将南下的拂拂虏。”
“说到拂拂虏,下官这儿还有件事向桂阳公禀奏!”
王修说着,双眉微皱,语气略显担忧的说道:“下官来时,手下人禀报,军中早间突然有传言,说镇恶欲尽杀南人,以数十人送桂阳公您南还,而后据关中反。”
“哼!”
刘义真听得冷哼一声,不以为意道:“我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