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第1/4 页)
张郃担心的事情并没有发生,诸葛亮的主力大军一直没有前来决战。
马谡在山上等得着急了,他心想为什么丞相的大部队还不来呀。他在山上看得清清楚楚,魏军兵马只有五万。只要诸葛亮十万大军杀过来,再加上他马谡居高临下的攻击,张郃的人马就会顷刻间崩溃。
只可惜那时的通信条件不发达,否则马谡一个手机打过去,也可以直接要求诸葛亮调整部署呀。
然而,根据诸葛亮一生谨慎的性格看,即使诸葛亮得到了马谡的汇报,他也未必敢来和张郃决战。毕竟这是战前部署中没有的内容呀。
驻扎在山下的王平,可能已经派快马向诸葛亮汇报了请况。所以,后来在追查责任时,王平一点也没事,反而是受到了嘉奖。
由此我们完全可以推论:诸葛亮已经得知了马谡被包围的消息。可即使是这样,诸葛亮依然没有改变原来的计划,也没有派一兵一卒去援助马谡。
《袁子》曰:“亮之在街亭也,前军大破,亮屯去数里,不救;官兵相接,又徐行,此其勇也。”袁子说这句话,原本是想夸诸葛亮勇敢善战。但却间接反映了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即:全军撤退,马谡负责为主力断后。可惜马谡自己不明白,还以为自己的任务是打前锋呢。
马谡继续等待,一直等到肚子饿了,还不见魏军爬上山来。这时候,负责做饭的士兵前来报告,说汲水道已被切断,山上也找不到水,根本无法做饭。
渐渐的,有士兵开始抱怨了,说肚子饿得咕咕叫,这仗还怎么打呀?
听着士兵们的抱怨,马谡的脑袋一下就大了。他心说,我熟读兵书,从来没有听说因为做饭找不到水而导致失败的,看来今天我将成为这种失败的典型案例了。
后来士兵们实在饿得受不了了,马谡只好强行下山突围,结果被魏军好一顿痛击,蜀军死伤惨重,只有马谡和少数士兵逃脱了。
(《三国志。张郃传》:诸葛亮出祁山。加郃位特进,遣督诸军,拒亮将马谡于街亭。谡依阻南山,不下据城。郃绝其汲道,击,大破之。)
王平比较狡猾,他带领的一千人马在比较远的地方扎营,所以没有陷入张郃的包围圈,但他也没有去策应马谡的突围行动。看见马谡的兵马被敌人大砍大杀,他也只能力求自保,乘早撤退。
(《三国志。王平传》:建兴六年,属参军马谡先锋。谡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平连规谏谡,谡不能用,大败于街亭。众尽星散,惟平所领千人,鸣鼓自持,魏将张郃疑其伏兵,不往偪也。于是平徐徐收合诸营遗迸,率将士而还。)
全线撤退
街亭虽然丢失,但诸葛亮的人马依然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可就在这个时候,诸葛亮却却下达了全线撤退的命令。
刘禅在给北伐军做战前动员时,曾经说过这样的话:“今授之以旄钺之重,付之以专命之权,统领步骑二十万众,董督元戎,龚行天罚,除患宁乱,克复旧都,在此行也。”(《三国志。后主传》)也就是说,北伐军有二十万人。虽然这有可能使一种激励自我的夸张说法,但人数在十万以上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第二十篇 第一次北伐(7)
《三国志。马良传》引《襄阳记》曾有这样一句话:“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涕。”就是说,诸葛亮杀马谡时,有十万人为他垂泪。这垂泪的人自然主要是北伐的军人。
《汉晋春秋》中有一段诸葛亮的话:“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这也说明,诸葛亮的士兵数量绝对超过了曹真和张郃的人马。
也许是从街亭逃回的士兵夸大了魏军的人数,使诸葛亮失去了决战的勇气;也许是诸葛亮担心敌人的援军还会源源不断地到来。总之,他不想再继续在这个战场上呆下去了。当然这也体现了诸葛亮一贯谨慎的风格。
全线撤退,意味着也要放弃已经“响应”了诸葛亮的三郡。早知这样,还真不如强行进城抢粮呢。为了弥补损失,诸葛亮对士兵下令,把西县一千多家居民驱往汉中。
舍车保帅
街亭之失,马谡罪责难逃,但诸葛亮也难辞其咎。后人常说,诸葛亮错就错在使用马谡作先锋官。要我说,诸葛亮还有两个更大的错误。错误之一是,他没有和马谡进行很好的沟通,致使马谡将掩护撤退理解成了诱敌决战;错误之二是,当魏军包围马谡时,诸葛亮没有勇敢地抄敌人后路,表现出了怯懦的指挥行为。
假如在张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