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页)
李渊遭受的无妄之灾便是一个小小的先例。
“现在可真是危险啦,”李渊严肃地对同僚们说,“应对危险的办法有三条:军队必须戒严,城内必须加强守备,粮食必须拿出来救济灾民。这三条缺一不可,都必须尽快操办,请诸公帮忙判断一下,该如何运筹。”
王威他们哪里想得出什么更好的主意,这会儿他们对李渊可尊重啦,只见王威起身对李渊拜了两拜,说道:“今日太原士民的命运,就掌握在将军手中。将军你就决断吧,你觉得合适就行,我们都听你的!”
“按说军队的一切重大行动,都要听从朝廷的节度,军中不能擅自作主。”李渊从容不迫地说,“但现在的情况是,刘武周离我们只有数百里,江都却远隔三千多里。现在驿道又被沿途的盗贼封住了,如果要等朝廷的指示,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我们在这里把自己绑在柱子上,可刘武周这王八蛋却灵活得很,只要他认为合适的,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攻打哪儿就攻打哪儿,所以他四处攻城,还没有哪个城是他攻不破的!”李渊作出非常诚恳的样子,跟大伙儿掏心里话,“各位都是国家的栋梁,忠诚爱国,心如铁石,都想着一起努力,共除国难,这是没有疑问的。既然大家的想法一致,那么,为了国家大计,就必须采取非常举措,改变过去那种自缚手脚的愚蠢做法,看到怎么做对事情有利,就怎么做,千万不能相互猜忌、像以前那样把人朝歪处想,形势不允许我们不齐心啦。”这些话说得在场的高王二人脸上有些发烧,李渊也就点到为止,“后面遇到事儿,大家一起来商量,觉得好的就由我们自己定啦,定了就做吧,等驿道通了再启奏皇上,只要我们把事情办好了,皇上哪会怪罪我们?眼下看来,形势越来越紧急,如果在军事上不赶快决断,采取一些强硬的做法,可能连太原都不保啊!”
“将军的才略,远近各郡都知道,将军又是皇上的近亲,这儿的事情,你不来管,谁愿意尽力!如果将军你再犹豫来犹豫去,大家就更紧张了!”王威,高君雅,包括裴寂,都显得对前一阵子李渊的动作迟缓很不满意,但又不好意思点得太透。这郡守,自打上次蒙了一回不白之冤,便畏首畏尾,该干的事儿都不干。现在总算醒过来了,得赶快动作啊,如果刘武周和突厥联手南下,事情就很不好办啦。
李渊似乎迫不得已地听从了众人的意见,愿意在今后为决断如此重大的军机事务承担风险。王威、高君雅等人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都欢快地表示乐于听命。
过去李渊与王威较着劲儿,总是压着王威不加提拔,现在为了表示非常时期“和为贵”,李渊当场决定让王威兼任太原郡丞,还当众表扬他“为官清恕”,令他与晋阳宫副监裴寂一道检校仓粮,向军民发放救济。高君雅自上次率军去马邑大败而归后,虽然面上硬撑着,但总被众人背后用手指捣脊梁沟儿,滋味也不大好受;现在李渊专门提到他最光彩的地方:他过去在镇守高阳时,没被敌人破城,说明他富有守城经验,于是安排他巡行城池,负责打造捍御器械。至于兵马铠仗,战守事机,召募新兵,严加训练,军民征发,这些事比较复杂,也非常专业,就由李渊一人多劳了。
这么一来,王威、高君雅都觉得李渊比较公正,好像真的有点在危机之下抛弃前嫌的味道,两人甚至感动得眼里涌出了薄薄的一层泪花儿,又偷偷地揩去。
奉太原留守李渊之命,打着抗击刘武周的堂堂正正的旗号,李世民、刘文静、长孙顺德、刘弘基分别前往太原各地招募新兵。五六天后,司兵田德平粗略总算了一下,前来报道的精兵已达三四千人,于是向李渊请示在何处安营。李渊指着城郊的兴国寺说:“勤王之师,就是要兴国的,把他们安置在兴国寺正好。”他害怕王威、高君雅发觉自己对新兵过于关切而生猜疑之心,不再对这事儿多加过问。晚上回家他对李世民说:“古代的君王凭借精锐三千,足以建成霸业。把他们放到兴国寺,正是我们要兴起的好兆头。”
李渊随后又令刘文静和裴寂私刻朝廷公章,伪造朝廷公文,把晋阳宫仓库里的物资取出,供武装新军使用。长孙顺德和窦琮则负责把新兵中的精锐抽出来,和以前李世民、刘文静秘密组织的数百名健儿汇编成骑兵,在郊外加紧进行正规军事训练。刘弘基继续到太原附近招兵买马。
几天前,李渊已派出家僮,飞速潜往河东,密召他的儿子李建成和李元吉赶往太原会合;另外还派家僮潜往长安,密召他的五对女儿女婿速来太原。
又过了段时日,前来兴国寺报到的新军已达上万人,然而李建成兄弟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