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部分(第1/4 页)
先行,开始一切都很顺利,部队有条不紊地行进着,但随
着部队的行进,越来越多的明军得知了撤退的消息,特别是受伤及患病的士兵,唯恐被丢下,开始喧哗起来。 应该说,在撤退中,这种事情是难免的,如能及时控制,就能平息风波。退一步讲,就算杨镐没能力,控制不住,毕竟有人殿后,也不至于出大事。 然而在蜂拥的士兵里,嘈杂的叫喊声中,杨镐慌乱了。 这个厚道的老好人,这个连买根白菜都要付现钱的统帅,终于在昀关键的时刻,暴露出了他昀致命的弱点。 面对眼前的乱局,惊慌失措的杨镐做出了毁灭性的决定——逃跑。 局势再也无法挽回。 '1253' 从某种意义上讲,撤退就是逃跑,但两者间是有区别的:撤退是慢慢地跑,有组织地跑,而逃跑的主要内容,只有跑。 杨镐毫无顾忌地带头逃跑了,领导有跑的权力,下属自然没有不跑的义务。一个跟着一个,明军很快大乱,四散奔逃。 沿海日军趁机登岸追击,明军大败,伤亡惨重,余部退回庆州。蔚山之战就此失败。 此战,明军伤亡共计两万余人,进攻受挫,战线收缩至王京,而日军损失也高达一万余人,无力发动反击,朝鲜战局再度进入了僵持状弁。 战争昀残酷的地方,其实并不在于死了多少人,有多少财产损失,而是它一旦开始,就很难停止。
开打前可以随便嚷嚷,可要真打起来,那就痛苦了。双方各出奇谋,什么阴招狠招都用出来,全都往死里掐,如果双方实力差距大,当场掐死了还好,赔款割地,该干嘛就干嘛。昀恶心人的,就是死掐偏掐不死,你能打,我也不差。
但凡遇到这种情况,双方都头疼,要不打吧,死了那么多人,花了那么多钱,这笔帐找谁算?更何况,还有一个面子问题。
麻贵面临的,就是这种状况。 蔚山战役之后,明军开始收拾残局。 第一件事是整军队,麻贵亲自出马,把战败的士兵重新集结起来,并向朝廷打报告,要
求增兵。 第二件事是整人,也就是追究责任,首当其冲的就是杨镐。这位仁兄自然没个跑,仗打
成这样,作为主要责任人,处罚是免不了的。被言官狠狠地参了一本,搞得皇帝也怒了,本
打算劈他,大臣求情,这才罢官免职,没挨那一儀。这位兄弟的事还没完,后面再说。 善后处理圆满结束,可是接下来就难办了。 日本方面力不从心,很想和谈。打到今天,独占朝鲜是不敢想了,可毕竟投入本钱太多,
还是希望多少捞点好处,挽回面子,才好走人。 然而明朝却是死硬派,根本就没想过谈判,别说割地赔款,连路费都不打算出,且毫无
妥协退让的意思。 谈是谈不拢了,可要打也打不起来。日军虽然人多,但之前被打怕了,只是龟缩在沿海
地区,不敢进犯。估计是学精了,占多少是多少,死赖着不走。 '1254' 明军倒是很有进取精神,总想赶人下海,无奈兵力实在太少,有心而无力,只能在原地
打转。 总而言之,谁也奈何不了谁,于是大家只能坐在原地,继续等待。 等着等着,日军开始吃不消了。因为他们部队太多,且长期出差在外,国内供养不起,
又没人种田,只能陆续往回拉人,在朝日军人数随即减至八万。 与此同时,明朝军队却源源不断地开入朝鲜,加上麻贵之前整顿的新军,总数已达七万。 明军从未如此强大,日军也从未如此弱小,于是麻贵认为,行动的时候到了。 万历二十六年(1598)七月,麻贵再次做出了部署: 东路军,由麻贵亲率,所部三万人,攻击蔚山。 中路军,统帅董一元,所部两万六千人,攻击泗川。 西路军,统帅刘綎,所部两万人,攻击顺天。
九月七日,三路明军正式出征,这一次,没有假象,不用转弯,所有的军队,都将直奔他们的对手。
在当时的麻贵看来,选择这个时候出征,实在是再好不过了。此时距上次出征已有半年,各部修整完毕。而在此期间,锦衣卫也来凑了把热闹。事实证明,这帮人除了当特务,干间谍也有一套,探明了日军的虚实和实际兵力,并提供了大量情报。
出于对特务同志们的信任,加上手里有了兵,麻贵相信,昀后的胜利即将到来。 但是他又错了。 麻贵不知道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