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部分(第1/4 页)
台上台下的人纷纷朝他们望来,大部分人只是看了一眼并未十分在意。
台上的“白虎”突然一个虎扑,伏倒在地,一动也不动。那“黄公”举起金刀,不禁惊讶的停在空中。
台下哗然凌乱了,这“白虎”居然被降服了,不但伏地不动,而且还在朝着台下咚咚的磕起头来。
刘协见势不对,一挥手带着众飞龙卫退出村子。
背后突然呼啦啦的跪了一地,传来此起彼伏的高呼陛下万岁的声音。
刘协没有回头,眼中隐隐露出泪光,直奔村口,纵身上马喝了声“回宫!”,双腿一夹马腹,便纵马驰出村口。
校武场,刘协和三公、张辽和刘备一起检阅马钧和蒲元所制作的新式武器。
二十多个巨大的如人形般的箭靶在校武场对面五百步外排成一条直线。
这边一百个骑兵整整齐齐的排成十排,个个脸色神情肃然,右手托着一只简装连弩,左手提着长枪,骑在雄骏的西凉战马上身子坐得稳稳的。
一帮步兵见这队西凉骑兵居然不用扶马身,在马背上如履平地,以为这帮骑兵个个都如那些神将一般仅凭双腿的夹力就能撑住身子,不禁对西凉人精湛的骑术大为惊叹。
其实仔细看过去,就可发现西凉人并非那么神奇,他们的双脚都踩在一个三角形的铁圈里——马镫。
如后人所言:“很少有发明像马镫那样简单,而又很少有发明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马镫把畜力应用在短兵相接之中,让骑兵与马结合为一体。”
马镫发明以后,使战马更容易驾驭,使人与马合为一体,解放了骑兵的双手,使寻常的骑兵也可在马上且骑且射,还可在马背上晃动自如,完成左右攻击的动作。
历史上的马镫在西晋晚期才在中国出现,而此时刘协的到来使马镫提前发明了两百年,这原本不算什么发明,只需一个创意而已,而对于刘协来说这算不了什么创意,他只是照搬后人的经验而已。
其实这只骑兵不只是配备了马镫,如果你观察够仔细的话,还会发现马蹄上居然钉上了马蹄铁——一个跟马镫一样简单实用的小发明。
一枝令箭从主将台上扔了下来。
传令兵接过令箭喊了一声“开始!”。
骑兵们得令后一夹战马,一百多匹骏马怒蹄而起,依次按着队列顺序,一排排的骑兵带着一片尘土向对面的箭靶呼啸而去,整齐而快速。
眼看第一排骑兵冲到箭靶一百五十步之内,骑兵们举起弩箭,按动机簧,咻咻数十枝箭射向箭靶。满天的箭雨,一排排的射向箭靶,射进箭靶里嘟嘟直响。
八百只箭十有七八中在靶面上。
所谓临阵不过三发,他们在冲到敌兵五十步之前已经射完了连弩中装填好的八枝利箭,从容的将连弩挂在马鞍后,双手持枪向前冲去。
一百多骑兵每人对着人形箭靶做了一个冲刺的动作,然在一片轰然喝彩声中调转马头奔回队列。
就在台上众人还在惊诧之中,数十个士兵冲过去将箭靶移开,又换上二十几个新的箭靶。这次的箭靶跟普通的箭靶略大而已,比刚才的人形箭靶要小了很多,且在上面除了画了靶心以外,还另外画了九个环。
二十个弩兵双手持着连弩从队列中走出,他们手中的连弩比起刚才骑兵手上的连弩大了一倍多,里面装着二十枝利箭。连弩的外形射击类似像后世的射鲨弩,增加了一个类似枪托的装置。
连弩手走到箭靶一百五十步外,开始半蹲在地,将连弩的后座抵在肩膀上,双手托住弩身,对着准星瞄准靶心,按动机簧发射。一排排弩箭激射而出,直奔靶心。
四百多枝箭十有**都落在八环的范围之内。
刘协开心的笑了,哈哈笑道:“马、浦两位爱卿改进后的神弩越发犀利和精准了。”
马钧微微一笑道:“多谢陛下夸奖,且看陛下亲自发明的龙弩机车。”
话音刚落,二十多台四轮弩车在士兵们的推动之下缓缓的驶到校武场中央,每台弩车配置两人,一人装箭,一人瞄准发射。其实弩车也并非刘协初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过。《墨子·备高临》讲到,守城可用连弩之车,它有“两轴三轮”,以车为架,以轱辘为弦,箭矢长十尺,矢端连着绳索,如同戈射,可以用轱辘收回,可以同时放出大弩箭六十枝,小弩箭无数,但这种弩车射速太慢,而且需要十人才能操控,操作十分不便,效果不大。而马钧设计的这种弩车,首先十分轻便,只要两个人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