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页)
币,实际计量中可简化为超额准备金。如果银行系统流动性过剩,会反映为银行超额储备率
过高,信贷扩张能力过强,容易引发资产价格泡沫,甚至导致经济金融危机。由于基础货币
由央行直接控制,中央银行是流动性的源头。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货币政策操作从需求和供给
两方面影响银行体系流动性,即商业银行用于信贷投放、支付和清算等的资金,进而调控货
币信贷总量。具体而言,流动性供给主要包括政府在央行的财政存款、现金投放、再贷款、
外汇占款和公开市场操作等渠道。
第二层次的流动性一般指广义货币供应量M2,由央行间接控制。央行要关注货币政策操作对
社会资金的最终调控效果,即主要观察货币供应量是否达到预定的水平,以全面掌握社会资
金和金融市场的总体运行情况。在计量上,各国央行也不相同。如韩国央行把金融机构货币
存量和全社会货币存量分别作为金融机构流动性和总体流动性;日本央行以全社会货币存量
作为广义流动性指标。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更广义的流动性逐渐超越银行体系货币量
的范围,作为社会资金充裕程度的衡量指标,反映全社会总体流动性的水平。国外很多央行
顺应这一趋势,已经将货币口径扩展至M4,以更全面地反映社会流动性状况。日本央行在20
00年6月修订的广义流动性指标中,包括了M2、存托凭证(CD)、银行债券、金融机构商业票
据、政府债券等10个组成部分。韩国央行于2006年6月修订了货币供应量口径,最新的广义流
动性指标—总体流动性在M3的基础上,补充了政府和商业机构发行的流动性工具,包括国库券
、地方债券、公司债券和商业票据等内容。
微观上,流动性表现为个体持有金融资产(股票、债券等)的种类和数量,以及对这些金融
资产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能力。
在国际金融层面,全球流动性并不是各个国家流动性的简单加总,而是指用于国际贸易、投
资和清偿债务的国际货币。从统计上,可以表现为各个国家的外汇储备。美元作为外汇储备
、国际交易和投资的主要货币,是全球流动性的主要代表。
全球流动性过剩的衡量
由于流动性本身的多义性和计量方面的困难,流动性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也很难确定。从理
论上,如何判断流动性是否过剩就存在不同观点,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指标也相应的难以统一
。欧洲中央银行曾提出了几个衡量流动性过剩的指标:一是实际货币存量与理论货币存量(
保持价格稳定的货币存量)之差,以年均增长率不超过潜在经济增长与货币流通速度之和为
标准;二是货币与GDP之比;三是信贷与GDP之比。
对全球流动性过剩的情况,可以从货币供应量占GDP比值等几个角度加以描述:
首先,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货币供应量与GDP之比不断上升。1994~2005年,美国M3与GDP之
比从上升到,英国M4与GDP之比从上升到,日本(M2+CD)与GDP之比从上升
至,欧元区M3与GDP之比从2000年的上升到2006年的。
其次,全球的外汇储备也在2006年末达到了破历史记录的5万亿美元,是2002年末的2倍(见
表2…1)。 表2…1 2006、2007年末主要国家和地区官方外汇储备(亿美元) 美国
日本 德国 英国 法国 意大利 加拿大 中国大陆 俄罗斯 2006年
659 8 953 1 117 532 1 086 758 351 10 663 3 037 2007年
706 9 734 1 350 572 1 379 935 411 15 282 4 764 印度
巴西 中国台湾 中国香港 韩国 新加坡 马来西亚 澳大利亚
2006年 1 773 858 2 661 1 332 2 390 1 363 809 549 2007年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