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页)
镜厍笱в胱鍪伦刺��俣嗷ㄒ坏闶奔浜土ζ��际蔷�缘乩朔丫�Α⒗朔咽奔洹⒗朔焉���
借来一双慧眼(1)
在机关工作,需要慧眼如炬:别人不注意的现象你要注意,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要看见,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你要发现。对一个事物,只要经你过目,就能洞察其中的蛛丝马迹,并且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迅速做出正确判断。有了这一明察秋毫的能耐,就能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甚至引导并改变事物发展的方向,使之向有利于自己的方面发展。
借用曾国藩慧眼识人的故事,引出本篇的话题。曾国藩作为清朝末年有名的湘军统帅,以善于识人闻名于世。有一次,他的门生李鸿章带了三个人去登门拜见,请曾国藩给他们分派职务。不巧,曾国藩散步去了。李鸿章就示意那三个人在厅外等候。
过了一会儿,曾国藩散步回来,李鸿章说明来意,请他当面考察那三个人。曾国藩说:“不必了,面向门厅、站在左边的那位是个忠厚的人,办事小心,让人放心,可派他做后勤供应一类的工作;中间那位是个阳奉阴违、两面三刀的人,不值得信任,只宜分派一些无足轻重的工作,担不得大任;右边那位是个将才,可独当一面,将来作为不小,应予重用。”
听罢此言,李鸿章感到很吃惊,不解地问道:“还没有使用他们,您是如何看出来的呢?”曾国藩笑着说:“刚才散步回来,见厅外有三个人。走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左边那个低头不敢仰视,可见是位忠厚老实、小心谨慎的人,因此适合做后勤供应一类只需踏实、不需机变的事情。中间那位表面上恭恭敬敬,可等我走过之后就左顾右盼,可见是个阳奉阴违的人,因此不可重用。右边那位,始终挺拔而立,如同一根栋梁,双目正视前方,不卑不亢,是一位大将之才。”
后来,三个人的成长轨迹正如曾国藩所言。他所说的大将之才,便是淮军勇将,后来担任台湾巡抚、鼎鼎有名的刘铭传。
有一首歌里唱道:“借我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慧眼,原是佛教用语,指能领悟到过去未来的眼力,现在泛指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机关工作,非常需要这明察秋毫的能耐:别人不注意的现象你要注意,别人看不见的东西你要看见,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你要发现。对一个事物,只要经你一过目,就能洞察其中的蛛丝马迹,并且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迅速做出正确判断,这样才能牢牢掌握工作的主动权。
对常规现象不熟视无睹
人的知觉范围是个菱形,太熟悉的东西不想知道,根本不熟悉的东西也不想知道。我们最想知道的东西是有点知道又有点不知道的东西。正因为如此,人的感官往往易患“熟悉麻痹症”,也就是面对司空见惯的常规现象,感官神经呈现蛰伏状,活跃不起来,兴奋不起来。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一些现象虽然经常看到,却跟没有看到一样。这就是人们经常说的“熟视无睹”。正因为如此,很多有价值的东西会从自己的眼皮下溜掉。
大家都知道,“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发现的。在牛顿以前,这一常规现象呈现在多少人的眼前,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或者注意到了却没有发现其中的奥秘。所以说,真正有洞察力的人,感官神经时时处于高度警觉状态,对任何现象都感兴趣,即使是对那些常规的、常见的现象,也从不麻痹大意,而是
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再常规、再常见的现象,只要你仔细观察,必定能发现其中的区别和疑点。比如,喜怒哀乐是每个人都有的情感,表露出来的形式也差不多,但在不同的人身上表露出来,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东西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同一个人身上表露出来,因时间地点不同,背后所隐藏的东西也是不一样的。善于察言观色,是完全能够一眼看穿的。从古到今,这样的事例很多。
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的故事:一次,齐桓公上朝谋划###卫国一事,退朝回到后宫,一个从卫国嫁来的妃子见到他,下堂拜了又拜,替卫国国君请罪。齐桓公问她为何如此,妃子答道:“我看到君王进来,趾高气扬,好像有###一个国家的志向,见到我,大王的面色变了,这说明是要攻打卫国。”齐桓公听了,十分惊讶,便打算取消伐卫的决定。第二天,齐桓公上朝,见到管仲作了个揖,然后请他进来。管仲问道:“君王放弃攻打卫国的打算了吗?”齐桓公问:“仲父,您是怎么知道的?”管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