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1/4 页)
与自杀现象春季多发的一般特点不同,久病厌世自杀多发生于冬季,其原因可能与冬季气候恶劣,容易使一些老年人病情加重有关。
对于青壮年来说,自杀者多是不幸身患绝症之人。不必将他们的自杀行为与意志薄弱生硬地联系在一起,对于任何人来说,盛年染上绝症都是极为不幸的,但毕竟自杀是一种悲剧的结果。
2、精神颓废厌世引起的自杀
厌世情绪的产生,决不是仅由疾病所致,事实上,有许多身体健壮的人也被这种不良的情绪夺去了生命,这就是所谓精神颓废厌世引起的自杀。在现代社会中,精神颓废而厌世自杀一直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精神颓废实质上是一种心理病态,多见于愤世嫉俗者,或对生活失去目标、失去追求的人,尤其青年人为多,其产生有复杂的社会背景。战争年代少见,而多见于“和平盛世”。造成这种心理病态的原因多种多样 的,一定时期的社会思潮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例如,60年代由于美国卷入越南战争,大批美国青年对这场不义之战感到不可理解而又无法躲避兵役,只好消极对抗。许多青年对生活失去信念,不思上进,产生出那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极为颓废的所谓“嬉皮士”,自杀事件猛增。50年代,海明威笔下的所谓“迷惘的一代”,有许多青年人也由于颓废而自杀。富于戏剧性的是,善于描写“迷惘的一代”的著名作家海明威也系自杀身亡。
由一个历史时期向另一个时期转变的过程中,因精神颓废而自杀的人数也很多。例如,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许多美国士兵回到国内,看到一幅升平繁华的景象,却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感到无所适从而自杀。当时有一副著名的照片,题为《战争结束了》,照片中一个美国兵在灯光昏暗的酒吧中,手拿着酒杯发呆,背景是正在跳舞狂欢的人们。他在想什么呢?或许是刚从炮火连天的战场上归来看不惯眼前这幅歌舞升平的情景,或许是在怀念战争中丧失的战友,或许是在考虑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人们看了这张意味深长的照片,不免会想;明早晨在某个地方难保不会发现这位士兵的尸体。
精神颓废造成的自杀往往被其他自杀诱因所掩盖,因而无从统计具体数据。人们习惯于在自杀发生后再去探究常见的自杀诱因。但在他们的印象中却难以考虑到精神颓废也是其中一方面,除非有非常明显的迹象,但是,大量的自杀案件却证明这类原因导致的自杀普遍存在。例如美国马萨诸塞州威茅斯一所中学举行毕业典礼,一名17岁的毕业生走到讲台前边正准备象其他的学生一样领取毕业证书,出人意料的是,证书他没要,反而拔出一支手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美国的世道”,然后开枪自杀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七章<;一>;
七、青少年自杀现象
〈一〉青少年自杀现象的严重性
在人们的印象中,青少年时期是成长的时期,青少年的形象应该是朝气蓬勃、健康向上的,无论如何,青少年都无法与“自杀”这一可怕行为联系在一起。然而,遗憾的是,确实有一批青少年在处心积虑地寻找自毁的方法,而且走上这条路的人越来越多。青少年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一位研究青少年问题的专家J﹒C﹒考尔曼在《青春的本性》一书中写道:“对于青少年自杀,研究过这个课题的学者指出,青少年自杀倾向尤其使成年人感到忧虑和不安”。谢弗也指出:“青少年自杀率要高于一般成年人。”
在当今世界,青少年的自杀行为,已成为青少年逃避现实的方法,据日本警视厅1987年2月发表的一份报告透露:1986年,19岁以下的自杀者比1985年增加245人,达802人,提高了44%。日本厚生省的一份报告指出:每年10万名15~19岁的男青年中,平均有6.8人自杀;每10万名20~24岁的男青年中,有19.9人自杀;而每10万名15~19岁的女青年中,平均有3.6人自杀;每10万名20~24岁的女青年中有8.7人自杀。无论男女,青少年的自杀行为都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递增。为了对付青少年自杀率不断升高的趋势,日本国民警卫厅(JNPA)早在1978年就在全国范围内调查儿童自杀问题。东京警视厅也出版了一本小册子帮助父母防止子女自杀,书名为《预防自杀十城》,初版一万册,但截至1978年12月却已经售出了10万册,然而,青少年自杀的势头仍未被遏制住。
在美国,对于15~24岁的青少年来说,每10名死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