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南明大将李来亨(第1/2 页)
李来亨,乃陕西米脂人士也。然其早年之经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史书记载,或言其为李自成侄子李过(亦名李锦)之养子。自幼年起,便置身于闯军之中,耳濡目染,深受李自成与李过之影响。彼时,明朝之统治腐朽不堪,清军又屡屡入侵,致使民不聊生。目睹此景,李来亨心中对明朝之腐败统治及清军之肆虐侵略,满怀切齿之恨。
李来亨此人聪慧机敏,天赋异禀。于闯军之内,初露锋芒,其才能渐为人所瞩目。他紧随李自成、李过二人,南征北讨,纵横驰骋沙场之间。历经无数次大小战役之洗礼,积累下极为丰富之战斗经验,可谓身经百战,战功赫赫。
且说永昌二年(公元 1645 年)之时,李自成不幸壮烈牺牲。此后,李来亨随李过率部进入湖南之地。值此国难当头之际,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与明朝大臣堵胤锡携手并肩,共御清军之强敌。在此期间,李来亨全身心投入到抗清之伟大斗争当中,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毫无畏惧之色。随着时间之推移,其军事才华得以充分施展,逐渐成长为一名威震敌胆、智勇双全之杰出将领。
李过病逝之后,李来亨毅然决然地跟随高一功等人踏入了四川这片土地,矢志不渝地继续着那艰苦卓绝的抗清事业。然而,命运多舛,高一功不幸壮烈牺牲,但这并没有击垮李来亨的意志。相反,他浴血奋战,奋勇杀敌,最终成功突围而出,并率领所部进入了四川东部以及湖北西部一带。在这里,他与郝摇旗、刘体纯等志同道合之人会师,同时还联合了当地众多的农民军力量,众志成城,坚守着抗清的大旗。
在那段艰难岁月里,李来亨等人选择在山区安营扎寨,凭借险要地势抵御外敌。他们自力更生,开垦农田,屯粮积谷以求自给自足;同时不忘整军经武,严格训练士兵,提升军队战斗力。经过不懈努力,这支队伍日益壮大,兵力达至十万之众,声名远扬,被人们赞誉为“夔东十三家军”。此外,他们摒弃前嫌,与大西军的孙可望、李定国修好结盟,齐心协力共同对抗满清政权。
抗清斗争从未停歇。顺治十六年(公元 1659 年),清军气势汹汹地进逼贵州、云南等地,致使李定国陷入孤立无援、势力单薄的困境之中。在此危急关头,李来亨挺身而出,亲率大军攻打重庆,以出其不意的战略战术对清军形成有力牵制。面对强敌,他沉着冷静,指挥若定,巧妙运用各种战术,给予清兵沉重打击,充分展现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顽强不屈的战斗精神。
坚守阵地:康熙元年(公元 1662 年),那是一个风云变幻、战火纷飞的年代。清廷集结了多达十万的雄兵悍将,气势汹汹地向李来亨所部发起猛烈攻击。然而,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面对的竟是如此顽强的对手。李来亨身先士卒,展现出卓越非凡的指挥才能。他巧妙地运用地形优势,布置精妙的防线,一次次让来犯之敌铩羽而归。尽管敌军数量众多且装备精良,但在李来亨坚定的抗清意志面前,却显得不堪一击。一次又一次,清军的进攻都被无情击退,留下满地狼藉和伤亡惨重的士兵。李来亨的名字成为了清军心中挥之不去的噩梦,也让无数百姓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茅麓山之战:时光流转至康熙三年(公元 1664 年),局势愈发紧张严峻。这一年,清军调遣二十万重兵,如潮水般涌向茅麓山的九莲坪(位于今湖北省兴山县西北部)。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本应是绝佳的防守之地。但面对数倍于己的强敌,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李来亨深知此番战役的艰难险阻,但他毫不退缩,毅然决然地选择坚守阵地。长达半年的时间里,他带领着七千名英勇无畏的明军将士,与十余万清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较量。战场上硝烟弥漫,杀声震天,每一寸土地都被鲜血染红。李来亨亲自指挥作战,他的身影穿梭在枪林弹雨之间,激励着战士们奋勇杀敌。然而,由于长时间被困,粮草补给逐渐断绝,军队陷入了极度困境。即便如此,李来亨依旧没有放弃抵抗。他多次组织明军发动反攻,试图冲破清军的重重封锁,但无奈敌人实力过于强大,始终无法取得实质性进展。最终,经过漫长而惨烈的战斗,李来亨和他麾下的明军因粮尽援绝,寡不敌众,不幸落败。但令人钦佩的是,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李来亨和剩余的明军将士们仍然坚守信念,宁死不屈,全部壮烈殉国,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
粮尽援绝:在那场惊心动魄的茅麓山之战中,李来亨及其所属部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他们被清军死死围困达半年之久,期间粮草补给完全中断。饥饿与疲惫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