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第1/1 页)
第六十四章 杨士奇与于谦 宣德十年的冬天,似乎来的早了一些。 纷纷扬扬的雪花,将整个京师都笼罩在一片白色的海洋之中。 一架驴车晃晃悠悠的从便门进入北京城中。 这一年之中,这个时代的北京城是一座兵城。大部分居民都是军户。还有一些投降朝廷的鞑官,所以在大街之上,不少蒙古服色的人来往不断。 这架驴车前面的铃铛不住的响。发出清脆悦耳的叮当之声。 在北京城之中,转了几个弯,就来到了明照坊的一个胡同里面。 这里住的大多都是官员,而且是文官。原因很简单。 这里距离皇城东安门比较近,出了紫禁城东华门,就从东安门出来。出了东安门向南,就是明照坊。 而明照坊南边,就是南熏坊。 各衙门大多在南熏坊之中,办事也比较容易。 当然北京官员很多,自然不可能在这里一个坊中居住。 这驴车停了下来,一个三十多岁的中年官员下车,上前叫门。将名帖=刺递进去。门房一看名刺,立即说道:“原来是于大人,我家老爷早就吩咐了,只要于大人过来,直接进门便是。” 于谦回身吩咐驴车,安排人去客栈先安置下来,待他回去再说在北京城的住处。 于谦进了杨府。 这里就是杨士奇府上。 三杨的作风还是挺正派的,不管是装模作样还是别的,总之是,公事到衙门谈。一般很少有官员上门求见的。 但是杨士奇毕竟是内阁首辅,一个人也没有上门,那也不现实。 于谦到了客厅一看,就有两个官员。在这里等候了。 于谦只来得及与他们寒暄了一下。知道他们是翰林院,这一次过来,却是因为乡试的原因。 太皇太后已经决定明年开恩科,明年春闱,现在算算各地秋闱,也就是考举人之事,已经尘埃落定了。不过,科举是国家大典,这里面有很多事情,都要禀报杨士奇。 只是什么事情在公堂之上,不好说,非要私下里来拜访。于谦心中暗有不悦,也就不与他们多说话了。 片刻之间,就有杨士奇一仆役来请。 书房之中,杨士奇一指椅子说道:“廷益,坐。” 于谦行礼道:“拜见老师。” 于谦乃是永乐十九年辛丑科进士,科名是比较靠后的,乃是三甲九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当年辛丑科的主考官就是杨士奇。 故而于谦也算是杨士奇的学生。 这也是杨士奇是于谦靠山的原因之一。 于谦坐定之后,说道:“老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急召学生入京?河南大旱方过,民力未舒--------” 杨士奇笑着说道:“我知道,百姓请愿,想要留你。只是为人臣如何为大忠?” 百姓请愿留任地方官,在清代已经变成了花样文章。似乎每一个地方官离任,不弄一个万民伞,遗爱靴之类的东西,就不好意思,与人说话。 但是在明初,却还有不少地方官的确为百姓爱戴。有人在某处当知府十几年之久,就是百姓爱戴,不愿意地方官远离。一般情况,百姓只要请愿,皇帝都会批准。 于谦也受百姓爱戴,历史上他就在河南巡抚就当了很久,固然有后期得罪王振,不得升迁,也有河南父老爱戴,不愿意于谦调离的缘故。 于谦心中一动,说道:“为人臣当以左右天子为忠。” 这一句话,看似是问于谦,其实是一种暗示。 左右天子为大忠,其实是一个典故,说的就是一个人。不是别人,就是寇准。当时辽人南下,寇准几乎是挟持宋真宗御驾亲征,才有了后来的澶渊之盟。 左右天子为大忠,就是说寇准在这一件事情上的所做所为。 于谦自然是闻弦音而知雅意。他的回答也只能有一个。 杨士奇说道:“今日,就有这样一个机会。太皇太后点名让你为皇帝讲官,并兼任顺天知府。” 于谦心中一跳。不过随即镇定下来了。 这也是于谦修养好。作为士大夫,谁不想为天子之师。 于谦皱眉说道:“学生有些不明白,这是太皇太后安排的?” 这两个官职风马牛不相及如何能连在一起? 杨士奇对于谦的表现,还是挺满意的。 遇见这般大事,还能喜怒不形于色。他心中暗道:“于谦办事干练,遍历内外,熟知地方情弊,唯一有问题的是,对中枢不大熟悉,看看吧,如果他能得陛下赏识信重,将来就将他从顺天知府上调入六部之中。” 于谦入京之事,杨士奇并没有多着急办。里面还有一些波折。毕竟河南旱灾刚刚过去,于谦又想整修黄河堤坝。这些事情总要收尾。 杨士奇熟知地方情弊,所以宁肯让于谦在地面逗留一两个月。也不想因为官员交接问题,贻害百姓。 只是万万没有想到。 因为于谦的事情,皇帝特别在早朝之后,留下杨士奇奏对,问得就是于谦何时入京?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