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1/4 页)
行挺过了这次危机。事件过后,上海中国银行的信誉大增,有钱人和生意人纷纷把钱存到这里。银行吸收的存款反而超过了危机以前。而张嘉璈,也被称为有胆有识的银行家,声名鹊起。
1917年,张嘉璈从上海来到北京,出任中国银行总行副总裁,实际主持中国银行日常事务。到任后,张嘉璈开始大力改组中国银行。改组的核心原则就是强化银行的独立地位,使银行的发展尽量不受政局变化的影响。 。。
进入二十世纪的中国(19)
中国银行的前身是大清银行,有很浓厚的政府背景。进入民国以后,中国银行非政府的商股比重一直在增加。政府背景逐渐淡化。张嘉璈上任以后,更是一再扩充商股比例。在他的大力推动下,中国银行的商股比例居然达到了99%,政府在董事会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按说,这样高的商股比例,银行应该可以摆脱政府的控制和影响了。可惜,新的历史时期来临了。北伐战争以后,南京政府取代了北洋政府。一个控制社会能力更强的政府出现了。
在北伐战争中,蒋介石多次向上海的银行和财团索要大笔资金。其中一次就向中国银行索要了1000万元,而当时中国银行的总股份才3000万元。银行家和商人们感到极大的压力。张嘉璈叹道:“军人不明财政,而处处干涉财政,前途悲观在此”。
但张嘉璈并没有放弃银行独立化的努力。南京国民政府有意将中国银行彻底改为中央银行,财政部长宋子文专门就此与张嘉璈洽谈,要求提高政府的股份比例,政府股比要超过商股。张嘉璈委婉地表示反对,他认为,银行要想发展,就必须取得独立地位,能够按照市场规律从事各项金融业务,而不是成为政府的筹款机器。如果政府股比超过商股,银行势必严重受到政府人事变迁的影响,财政部长的人选将直接决定银行的发展。这样一来,银行的经营将非常困难。
张嘉璈建议政府为社会保住中国银行这块来之不易的金字招牌,另行拨款,组建专门的中央银行,用作政府实施金融政策的工具。同时,将中国银行改组为专门的外汇经营银行,专业经营进出口汇兑业务,将交通银行改组为专门的实业银行,为国内工商界提供金融支持。三家银行分工合作,共同构建国内的基础金融机构和现代化银行体系。
政府接受了张嘉璈的建议,成立了中央银行,并批准中国银行成为专业汇兑银行。在张嘉璈的带领下,中国银行开始了专业化改组,逐渐具备了外汇经营的竞争优势。这种特点一直保持到今天。工农中建四大国有银行虽然都可以经营外汇业务,但以中国银行的实力最为雄厚,国内外的机构最为完备。这种专业化优势正来自于张嘉璈当年打下的基础。
虽然张嘉璈在中国银行专业化改组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他所设想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工协作的银行体系并没有完全成为现实。南京政府新成立的中央银行实力薄弱,并不能充分发挥国家银行的作用。中交两行仍然承担了货币发行、国库收支、国债垫款、公债发行等央行业务。三行的职能未能完全区分。在这种情况下,三行中实力最雄厚、社会信用最好的中国银行担当了最多的职责,也招致政府越来越强的完全控制的愿望。
进入1930年代以后,官僚资本主义开始在中国开始全面兴起。自由市场经济的空间被逐渐压缩。到了1935年,南京政府开始了全面垄断经济的进程。在金融领域,政府再次大幅增加中国银行的官股比例,吞并中国银行的愿望显露无疑。这就和张嘉璈公然违抗北洋政府命令以来独立经营银行的努力直接对立了。南京政府意识到,想要吞并中国银行,必须首先排除张嘉璈。
蒋介石在给孔祥熙的电报中直接指出,张嘉璈必须“完全脱离中国银行关系”。1935年3月,在张嘉璈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南京政府突然宣布任命张嘉璈为中央银行副总裁。这个任命看似提拔,实际上是剥夺了张嘉璈在中国银行的实权,以一个无足轻重的空衔代替。张嘉璈得知消息以后,极为愤怒,拒绝出任中央银行副总裁。但这时的中国银行,已经无力反抗政府的压力。张嘉璈虽然可以拒绝出任中央银行副总裁,但他也不可能继续留在中国银行了。3月25日,张嘉璈被迫宣布辞去中国银行总经理职务,并从此和中国银行脱离关系。随后,中国银行进一步增加官股比例,彻底成了政府的金融工具。
后来,蒋介石鉴于张嘉璈在社会和商界的重大威望,为了笼络人心,把张嘉璈列入政府内阁名单,任命他为铁道部长。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