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1/4 页)
虽然楚怀王给他的补充很少,加上这些散卒之后也不过人马数千,但刘邦的丰、沛两县精英将士善于在艰苦卓绝的条件下作战,他们行军西北上八十公里到山东西部的成武地区,击败秦东郡的官兵,又继续西北行八十公里,在山东、河南交界的成阳(今山东鄄城),击败了戍守这里的两支秦军,随即继续前进。在他们队伍的前方,秦军布置了重重羁绊。我们暂且不表。
与此同时,公元前208年的十月深秋,宋义上将军的楚主力,也从彭城开拔出发了。宋义号称“卿子冠军”,意思是贵卿作为诸军之冠。但奇怪的是,大军数日后行到彭城以西北一百五十公里左右的安阳(今山东西部成武县)时,这位卿子冠军突然觉得停下来看看大平原上的秋日景色也不错。
天已经比较冷了,十月末的深秋飒飒地吹着风,秋风吹动了越来越低的斜阳,却一天一天吹不动这支迟疑的军队。
“上将军为什么按兵不动了呢?”
按一般军事规律,长官一味保存实力,就会引起下级的疑惑。宋义拒不进战,谣言就开始在队伍里滋长了:“秦军已经打胜了,大王叫我们撤退呢。”“宋义将军要叛国了。”
宋义打算对这些谣传进行惩戒,于是写一个训诫的命令。正这时候,项羽找到他,说:“我们已经十几天休息在这里,请问将军还在等待什么呢?”
宋义说:“这个,我自有主意。”
“士兵们都很疑惑呢!”
“我正要发一道训诫下去。鲁公你也太爱惜自己的士兵了,对有些士兵是要严厉惩戒的。”
“末将明白。但我听说秦军二三十万围困赵王,巨鹿旦夕不保。我们急速引兵过河,楚军击其外,赵军应其内,则大破秦军必矣。”
“真的能大破秦军吗?我们为什么非要去破章邯?”
项羽不懂了,这也算是个问题吗?
“叮咬牛的牛虻,目的是咬牛,不是咬牛身上的虱子。章邯只是个虱子。”宋义很大气地说,“现在,赵人见楚军出动,必然士气旺盛,与章邯据城相斗,即使秦军破城,也已疲惫,不能复战,我乘其疲敝,以逸待劳,一鼓而搏击之,则章邯之人可尽灭。如果秦军不能战胜,则我们直接引兵击鼓西行入关,收亡秦之利。所以,不如先使秦、赵先斗。呵呵,若说冲锋陷阵,披坚执锐,宋义不如公;若论坐而运策,决胜千里,公不如宋义。”
说到末尾,宋义的口吻略带轻蔑。
宋义说的不无道理,让秦军在巨鹿的城墙下顿挫,等到秦兵疲敝,锐气尽失,并且士气也下降,我们作为援军,再杀过去,就能破秦军于城下。作为援军,确实通常都是这样的打法。不过,宋义说的也有问题,一是若等到秦军已经战胜赵军,再去攻秦军,可能就相对晚了;二是宋义应该把大军再北进一些,进到赵国境内,至少是黄河北岸,这样使得巨鹿城内的张耳和赵王歇军队,知道有援军来到,从而增强士气,能坚持巩固守城。
而项羽的意思,是想趁着赵国巨鹿刚刚被围,立刻就去解救,将秦军击败,这不能说是完全不可行的策略,但是带有侥幸于一次决战的嫌疑,如果战败,则后果不堪设想,不如等秦军疲敝,但还没有拔城的时候去攻。
项羽还要再说,宋义已经把耳朵捂上了。宋义说:“请将军回去想一想,我正要起草军令呢。”
不久,军令发下来了,写在木板上的,用的是大家好辨认的隶书,而且写得很生动易懂,使用了很多动物作比喻。“下面的人皆以军法斩之:猛如虎,很如羊,贪如狼,强项不听使唤的!”(这里又说羊“很”,不顺从,与虎狼并列)
项羽说:“这个命令不用往下发,发给我就行了。”
待到了第四十六天的时候,宋义大约也在安阳待烦了,就带着大军送自己的儿子往无盐邑去了。战国时代的无盐姑娘,是齐宣王的一个丑老婆,长得好像车祸现场。因为长得太悲惨了,许多人见面都很想捐助她,最后被充满爱心仁义的齐宣王把她娶了。这个无盐邑就是无盐姑娘的老家。
从安阳往东北到无盐(今山东东平)有一百五十公里,而安阳往西北到巨鹿战场,则不过二百二十公里。跑这么远的路,来回的时间,都够把巨鹿之战打完了。
这时候,天又下起了寒雨,宋义和无盐邑齐国官员、齐王使者以及自己的部将,“置酒高会”。所谓“高会”,就是高级干部的会。
“这次我亲送我的公子襄到贵齐国为相,感谢齐王使臣屈驾相迎。襄啊,快给列公们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