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页)
一件东北的大棉袄跟英明之主扯上关系,你去骗鬼吧。
但是洪承畴的确投降了,从他投降到崇祯皇帝上吊,他并没有为满洲人出过什么力。其实在这个时候,皇太极与崇祯皇帝玩的就是心理。崇祯皇帝想要树立一个帝国忠臣的榜样,皇太极偏不让他得逞。结果,洪承畴让崇祯输了这次较量。
事实上,在这个时候,崇祯皇帝想要树立帝国忠臣榜样的行为已经无足轻重。再有四年,他就该去上吊了。而在松山之战后,明帝国再也无力进行一次与满洲人的野战。此时,帝国覆灭已成定局。
在帝国的黄昏期,洪承畴是个特别耀眼的人物。首先,他是从帝国的西方一跃而起,然后又到了帝国的东方,如果按照他循序渐进的策略,锦州之围必能解。以后的事情到底朝哪个方向发展还真说不定。可惜,由于崇祯皇帝的焦急和陈新甲的明目张胆的愚蠢,他失败了。
他是明帝国唯一一位既和造反大军交战又和满洲人交战的最高统帅(卢象升与孙传庭并没有掌握过最高指挥权),也就是说,整个帝国的黄昏期,他是最有资格对帝国危机作出评价的一个人。
他的投降只不过是在那个时代最普通不过的一件事,明帝国的边将投降满洲的还少吗?但为什么,他成了万人唾骂的对象呢?
其实,他被万人唾骂都是后来的事情。当他投降清军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只不过是好面子的一心想给他开追悼会的崇祯很是恼火,其他人对这个人的投降都抱着漠然态度。
他被人唾骂是他在清军平定中原后才发生的。
首先,他对多尔衮献策,比如清军南下时不能屠戮人民,不能乱放火,不能掠夺财物。在对投降的各府州县官,开门归降者,官则加升,军民秋毫无犯;若抗拒不服者,城下之日,官吏诛,百姓仍予安全。
这些献策在百姓看来是好事,因为他保住了百姓的生命。但对明帝国来讲,就是坏事了。在他的策略下,明军队伍迅速瓦解,帝国覆灭。
其次,他在江浙、两湖一带实行的安抚政策,让满洲人统一中原提前了很多年。但就在安抚过程中,他诛杀了抗清首领和名士黄道周、夏完淳等人。你要知道,这些虽然抱着爱国情绪但起不到任何作用的人的价值可不是一杀就能抹杀的。
在这些人身上,许多人都倾注了太多的感情。即使,他们不能成功,但这种精神就值得赞扬。他们失败是必然的,但间接导致他们失败的人必将成为万人唾骂的对象。
。。
那些逝去的前辈(1)
太多的人把洪承畴投降的原因想得很复杂,说他看到明朝帝国政治制度的腐败与覆灭的必然。其实,洪承畴不是神仙,又没有大套的理论,他看不到政治制度,后人让他看到,无疑就是对他的不公。
但是,他之所以投降的确是看到了他所效忠的帝国的弊端,而这弊端就是他的那些前辈的悲惨下场。
首先是杨镐,他在萨尔浒之战败后就被扔进了监狱,后被处死。如果说洪承畴在杨镐身上看到了什么的话,那应该是杨镐的失败。失败者就会受到帝国的惩处。
接着就是熊廷弼,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帝国军人。万历末年,他到了辽东,认为应该以守为上。可辽东经略袁应泰却在天启元年(1621年)要出兵###满洲人,结果导致了辽阳失守,袁自杀。
帝国惊讶,派出王化贞为巡抚驻守广宁,熊廷弼被升为辽东经略。王化贞也聪明不到哪里去,一到任上就要打仗,熊经略告诉他,现在不是时候。王化贞不听,他指示毛文龙袭击镇江堡,毛文龙获得了成功。朝廷大为高兴,认为王化贞是天才。王化贞真以为自己是天才,就上疏称只要六万兵,可一举荡平满洲。时任兵部尚书的张鹤鸣告诉王化贞:“不必受熊经略指挥,你可发挥你的天才本事,把满洲灭掉。”
结果,王化贞发挥了他的本事——但绝对不是天才的本事——丢失了重镇西平堡。熊廷弼也够缺德的,居然向逃跑回来的他笑着说道:“六万兵,一举荡平,哈哈!”
这次辽东惨败,朝廷大怒,将两人同时追回来问罪。结果,一向不被魏忠贤喜欢的熊廷弼被杀。
洪承畴在熊廷弼身上看到的是:朝中大臣左右着辽东高级将领的性命。你无论建立多少功勋,如果不能维护好朝中人,你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个人就是孙承宗,在今天看来,他是辽东四帅中唯一具备统帅风格和品格的卓越人物,明帝国如果假以事权与孙承宗,辽东战局肯定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早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