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集☆江曼与张丽楠开店(第1/4 页)
第一集:60年代的开端
60年代初,中国大地正处于一个特殊的时期。江曼和张丽楠这两个年轻的姑娘,生活在一个南方的小镇上。江曼,一个性格爽朗、热情似火的女孩,她有着一头乌黑的长发和一双灵动的大眼睛。张丽楠则相对文静些,她白皙的皮肤,弯弯的眉毛下是充满智慧的眼眸。
这一年,她们都刚刚满十八岁。小镇的生活简单而又平静,但物资的匮乏让人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江曼和张丽楠是邻居,从小一起长大,情同姐妹。一天,江曼对张丽楠说:“丽楠,咱们不能就这么一直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咱们得想个法子赚钱。”张丽楠有些犹豫:“可是现在到处都不容易,咱们能做什么呢?”江曼眼睛一亮:“咱们可以开个小铺子,卖点咱们自己做的东西。”
于是,她们开始了筹备。江曼的家里有一些旧布料,她打算做些手帕和小布包。张丽楠则擅长针线活,她开始精心绣制手帕上的图案。她们没有太多的资金,就把江曼家的一间小屋子收拾出来当作店面。江曼找来了几块木板,张丽楠用白纸糊上,写上了“曼楠小铺”,这便是她们店铺最初的招牌。
在那个物资紧张的年代,要找到制作商品的原材料并不容易。江曼四处打听,听说邻村有个老太太有一些积压的丝线,她二话不说就徒步走了十几里路去购买。张丽楠则在家里精心设计手帕的样式,她把从老辈人那里听来的故事,化作一朵朵盛开的花朵、一只只飞翔的小鸟绣在手帕上。
当第一批手帕和布包制作完成后,她们满心欢喜地把它们摆放在小铺子里。然而,开业的第一天,并没有多少人光顾。江曼有些沮丧,张丽楠安慰她说:“这才刚开始呢,大家还不知道咱们这儿呢。”于是,她们决定走出去宣传。江曼拿着手帕和布包在小镇的集市上展示,张丽楠则向过往的妇女和姑娘们介绍这些手工制品的精美之处。慢慢地,开始有人走进她们的小铺子,看着那些漂亮的手帕和实用的布包,有人忍不住购买了。江曼和张丽楠赚到了她们开店的第一笔钱,虽然不多,但足以让她们充满希望地继续走下去。
第二集:风雨中的坚持
随着时间的推移,“曼楠小铺”渐渐有了一些名气。江曼和张丽楠开始扩大她们的经营范围,除了手帕和布包,她们还制作一些简单的衣服。张丽楠的裁剪手艺虽然不是很精湛,但她很努力地学习,从旧衣服上裁剪下合适的布料进行拼接,做出了一件件风格独特的童装。
然而,60年代中期,社会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各种运动席卷而来,小镇也受到了影响。有人开始对江曼和张丽楠的小铺子指指点点,说她们这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应该被割掉。江曼听到这些话后,气得满脸通红:“我们靠自己的双手赚钱,怎么就成资本主义了?”张丽楠则有些担心:“曼曼,现在的情况不太好,我们该怎么办?”
尽管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江曼和张丽楠并没有轻易放弃。她们白天把小铺子的门关起来,晚上偷偷地制作商品。江曼想到了一个办法,她联系了一些在外地的亲戚朋友,通过他们来销售自己的商品。虽然这样做风险很大,但为了小铺子能够生存下去,她们只能冒险一试。
有一次,江曼带着一批货物去和外地的朋友交易的时候,遇到了检查。她心急如焚,但还是强装镇定。她把货物藏在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巧妙地应对检查人员的询问。最终,她成功地躲过了检查,把货物送到了朋友手中。这件事让江曼和张丽楠更加小心翼翼,但也让她们更加坚定了要把小铺子继续开下去的决心。
在这个艰难的时期,她们还遇到了原材料供应的困难。之前的一些供应商因为害怕被牵连,不再给她们提供布料和丝线。江曼四处寻找新的货源,她甚至跑到一些废弃的工厂里,寻找可以利用的布料边角料。张丽楠则在家里对这些边角料进行清洗、消毒和整理,让它们重新变成可以制作商品的原材料。
虽然小铺子的经营充满了坎坷,但江曼和张丽楠的友谊却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深厚。她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在风雨中坚守着她们的梦想。
第三集:转机与发展
到了60年代末期,社会局势开始有了一些变化。对于小商业的管制相对放松了一些,江曼和张丽楠的“曼楠小铺”迎来了转机。她们重新打开了小铺子的大门,光明正大地经营起来。
随着生活逐渐恢复正常,人们对生活用品的需求也开始增加。江曼和张丽楠抓住这个机会,扩大了店铺的规模。她们租下了隔壁的一间屋子,增加了商品的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