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武侠修真 > 我是穿越者完整版免费 > 第211章 第三重的特殊能力——液化

第211章 第三重的特殊能力——液化(第1/4 页)

目录
最新武侠修真小说: 剑鸣乱世吃瓜仙侠录剑情青云路之江湖恩仇仙尊归来之卫道蓝星自我升维,无限大罗红罗血影综影视:智力不行实力强大就是莽穿越回唐之盛世华章莲花楼之吻颈弑主攻略武侠,这一局,以武震天下我真的在修仙啊SL江湖记穿越红楼之我是黛玉哥哥逃出扬州城的明教徒武侠:重生天龙,我成了武林盟主天下第一之改变一切我一介书生,天下无敌很合理吧?天牢里走出的长生狱主主神你别太离谱

刘成仰卧于床榻之上,内心仿若汹涌澎湃的海面,波澜起伏,久久难以平静,那纷杂的思绪恰似脱缰的野马,毫无羁绊地肆意奔腾着,有关小老头的来历、所说的话、永清子的笔记、巨猿小白花和巨狼小黄花是否能认出小老头这所有的一切都令他难以入眠。在这心焦意躁的时刻,他索性翻身而起,端坐在床,准备开始潜心修炼那鸿蒙吸纳真经的第三重后期功法,期望借此寻得内心的安宁,冲破当下的境界桎梏,向着更高的修为境界大步迈进。

此时此刻,刘成闭目凝神,内视自己的丹田之处,只见其中所蕴含的灵液仿若浩渺无垠、雄浑壮阔的汪洋大海,蕴含着无穷无尽的神秘能量。往昔的修炼经历让他清晰地知晓,在每一次成功提升一重修为后,便会衍生出一种独特非凡且超乎想象的能力。遥想那修炼至第二重灵雾期之时,他凭借着自身的悟性与机缘,成功领悟到了灵雾外放这一神奇之法。凭借此能力,最大百里之内释放灵雾,他能够巧妙地隐匿自己的身形,犹如融入虚空之中,同时还能迷惑对手,让对手迷失在灵雾之中,让敌人在迷雾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在以往的对战中,他屡屡凭借这一奇妙能力占得先机,令对手防不胜防,成为他在修仙之路上的一大助力。

然而,如今这第三重灵液期已然修炼至后期阶段,他却始终未能窥探到任何与之相关的特殊能力的端倪。这一状况让刘成的心中不免泛起些许焦虑与深深的疑惑。他眉头紧锁,细细思量,心中暗自琢磨,这特殊能力的领悟恐怕并非单纯依靠按部就班的常规修炼就能水到渠成,或许需要特定的机缘巧合和特殊的契机,方能瓜熟蒂落。

刘成的思绪又不由自主地飘回到修炼第二重灵雾期的那段时光。那时,在他成功掌握灵雾外放的技巧之后,修炼的进程便如有神助一般,一日千里。在极短的时间内,他便顺利触及到了这一重境界的瓶颈,进而毫无阻碍地突破,成功迈入了新的境界,开启了更为广阔的修炼天地。反观当下,这第三重灵液期的修炼进展缓慢异常,每前进一步都好似逆水行舟,举步维艰。他心中暗自思忖,想必就是因为尚未领悟与之对应的特殊能力所致。如此看来,这特殊能力的领悟与否,无疑是能否顺利进入下一重修炼的关键所在,恰似一道紧闭的沉重石门,唯有找到那把独特的钥匙,才能开启新的修炼篇章,探索更为深邃的修仙奥秘。

就在刘成深陷这般沉思冥想之中时,突然,一种难以言喻、奇妙无比的感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刘成先是猛地一愣,随即心中涌起一阵难以抑制的狂喜。这种感觉他再熟悉不过,正是当初领悟灵雾外放能力时所出现过的独特感知。刘成赶忙收敛心神,屏气敛息,如同探寻宝藏一般,小心翼翼地顺着那股奇妙的感觉深入感悟。在这一瞬间,他的意识仿佛穿越了时空的深邃隧道,回到了那记忆深处的冰雪结界的护城河底。

四周,冰冷刺骨的河水如同坚实的牢笼,紧紧地包裹着他的身躯。上方那暗淡而稀疏的白色光芒,艰难地穿透厚厚的冰层,透过护城河面,投射下几缕微弱的光线,在这幽冷的河底摇曳闪烁,仿佛随时都会熄灭。耳边,传来“咕咚咕咚咕咚”单调而沉闷的水流声,这声音在寂静的河底回荡,却又透着一种莫名的韵律,仿佛是这深邃河底的神秘低语。在这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陷入了一种极致的宁静之中,万籁俱寂,唯有那水流声和他自己的心跳声交织在一起,奏出一曲别样的乐章。

渐渐地,刘成感觉自己好似与这护城河水融为一体,他能清晰地感受到河水的缓缓流动,自己的身体也随之轻轻飘动起来。在水中,除了曾经遭遇过的那些成群结队、凶猛异常的食人鱼外,还有许多稀奇古怪、形态各异的生物在他身边悠然游过。这些生物有的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仿佛自身携带着神秘的力量;有的身形透明宛如幽灵,在水中若隐若现,飘忽不定;有的则长着奇特的触角和鳞片,触角伸缩间似乎在感知着周围的环境,鳞片在微光的映照下闪烁着五彩斑斓的色泽。它们在水中穿梭自如,构成了一幅神秘而奇幻的水下画卷,仿佛是一个隐藏在水底的神秘世界,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倘若此时有人意外地闯入刘成的房间之中,定会被眼前的奇异景象惊得目瞪口呆。只见刘成的肉身已然变成了液态,虽然整体的轮廓还保留着刘成原本的模样,但那原本坚实的肉身此刻却如同纯净而流动的水一般,闪烁着微微的波光,散发着一种神秘而灵动的气息。那液态的身体仿佛蕴含着无尽的生机与力量,在房间中缓缓流动,似一滩灵动的水洼,又似一团无形的云雾,变幻莫测,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目录
一仙倾城恐怖修仙世界(诡异修仙世界)开局朝九晚五唐三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