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靖难与功成(第1/2 页)
洪武十五年,岁在壬戌。京城之中,哀声四起,一片肃穆。马皇后薨逝,太祖朱元璋悲痛欲绝,容颜憔悴,如失魂魄。帝念及皇后一生贤德,欲为其诵经祈福,遂挑选高僧随侍诸王。
道衍闻太祖之命,心中暗忖:“此乃吾之机缘也。吾当借此机会,一展吾之才华,成就一番大业。”遂欣然应命,前往京城。
道衍随众高僧来到京城,见宫殿巍峨,气势恢宏。城中百姓皆身着素服,面露哀色。道衍心中暗叹皇后之德,竟能令百姓如此爱戴。
不日,道衍被分派至北平,随燕王朱棣。彼时,北平城寒风凛冽,雪花纷飞。道衍身披袈裟,踏雪而行。
一日,道衍在城中闲逛,偶遇燕王朱棣。朱棣身材高大,气宇轩昂,面容刚毅,眼神中透露出王者之气。
其身着华服,头戴王冠,威风凛凛。道衍一眼望去,心中暗喜,暗忖曰:“此人必非凡人,吾当结识之。”
朱棣亦注意到道衍,见其气质不凡,心中好奇。遂上前问道:“大师从何处来?为何在此?”道衍双手合十,答曰:“贫僧道衍,奉太祖之命,随侍燕王。
今日闲逛,偶遇大王,实乃缘分。”朱棣闻之,心中欢喜,曰:“大师之名,吾早有耳闻。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二人相谈甚欢,朱棣对道衍之才华和谋略深感钦佩。道衍之言谈举止间,充满着智慧与果敢。
其论及天下之事,头头是道,令人信服。朱棣心中暗忖:“此人乃吾之良师益友也。吾当重用之。”
道衍亦看出朱棣有帝王之相,心中暗喜。暗忖曰:“此人有王者之气,若能辅佐之,必能成就一番大业。吾之抱负,有望实现矣。”
二人越谈越投机,仿佛多年未见之老友。朱棣邀道衍至王府,设宴款待。
席间,朱棣问道:“大师对当今之势有何看法?”
道衍曰:“当今之势,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大王乃太祖之子,有雄才大略,当有一番作为。”
朱棣曰:“吾亦有此志,然不知如何行事。大师可有良策?”道衍曰:“大王当暗中扩充实力,招揽人才,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便可举兵起义,夺取天下。”
朱棣闻之,心中大喜,曰:“大师之言,正合吾意。吾当依计而行。”
此后,二人常常相聚,商议大事。道衍为朱棣出谋划策,朱棣对道衍言听计从。二人之关系,日益亲密。
一日,朱棣对道衍曰:“大师之才,吾深感敬佩。吾欲请大师任庆寿寺住持,不知大师意下如何?”
道衍曰:“大王之命,贫僧不敢不从。贫僧当竭尽全力,为大王效力。”
从此,道衍成为朱棣之重要谋士。
建文元年,岁在己卯。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年少气盛,欲强中央之权,遂行削藩之策。燕王朱棣,雄踞北平,威名远扬,然此策一出,面临巨大压力。
时道衍居于北平庆寿寺,虽为僧人,然心系天下。其面容清癯,眼神深邃,身着袈裟,手持佛珠,气质超凡脱俗。
道衍闻建文帝削藩之举,心中忧虑,暗忖曰:“此乃燕王之危局,亦吾之机遇也。吾当力劝燕王起兵反抗,成就大业。”
道衍速往燕王府,求见朱棣。朱棣见道衍,面容凝重,曰:“今建文帝削藩,吾等处境艰难,如之奈何?”道衍曰:“大王,此时不反,更待何时?建文帝年少,柔弱寡断,朝廷之中,多有奸臣。大王乃太祖之子,有雄才大略,当举兵反抗,夺取天下。”
朱棣犹豫曰:“吾虽有此心,然兵力薄弱,恐难成功。”道衍曰:“大王勿忧。吾有一计,可使大王成功。大王当以清君侧之名,起兵靖难。先取周边之地,扩充兵力,再直取南京。”朱棣闻之,心中稍定,曰:“善。吾当依计而行。”
于是,朱棣起兵反抗,发动“靖难之役”。战争初期,朱棣兵力薄弱,处境艰难。道衍留守北平,为朱棣稳定后方。
北平城中,人心惶惶。道衍挺身而出,组织民众守城。其登上城楼,俯瞰城中,面容坚毅,大声曰:“今燕王举兵靖难,乃为天下苍生。吾等当齐心协力,保卫北平。”民众闻之,士气大振。
道衍调兵遣将,安排防御。他日夜操劳,面容憔悴,然眼神中始终充满坚定。道衍深知,北平乃朱棣之根基,不可有失。
一日,敌军来袭,攻势凶猛。道衍指挥若定,激励将士。他曰:“吾等身后,乃燕王之根基,百姓之家园。吾等当拼死抵抗,不可后退。”将士们奋勇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