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部分(第1/4 页)
��醒敕⒈āR�笈纱蟛慷尤ザ�薄H氖��虿灰晕�唬�衔�獠皇粲谛滤木�突�芯止芟椒段У氖拢�煌�夥⒌纭N��髯约旱墓鄣悖�瓶顺弦愿鋈嗣�澹��13日向中共中央发出了那份著名的建立东北总根据地的电报。当9 月23日黄克诚接到中共中央命令要他率部新四军第3 师4 个主力旅、3 个特务团共3。5 万人开赴东北后,他首先想到了几万人长途跋涉,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必须作好充分准备。为此,黄克诚作了周密的考虑。
他后来回忆说:“当时曾有个说法,要我们把武器留下来交给地方,说是到了东北就可以拿到新的。我历来考虑问题,总是把不利因素尽量想得多一些,以便有备无患。我想,目前情况瞬息万变,部队到东北后万一拿不到武器,将怎么打仗。所以,我坚持部队武器不能留下,要全副武装去东北。同时我还考虑到,到东北之后,即进入冬季,首先将遇到与苏北迥然不同的寒冷气候,解决部队的棉衣问题,亦是当务之急。当时尽管受到一些责难,我还是坚持这两条:一是要部队带上棉衣,二是要全副武装,多余的武器可以留下来,这样,我一边安排先头部队及后勤人员由第一副师长刘震率领即刻出发,一边抓紧筹集棉花。”
黄克诚用最短的时间做好了北上准备后,便与副师长兼参谋长洪学智、政治部主任吴法宪暨全师大部踏上了千里征途。由于临行前,黄克诚坚持部队要全副武装,因为他实在放不下心来,不太情愿按照中共中央通报办理,由此招来一些非议。当3 师经过山东时,新四军军部又要求他协助山东部队作战,黄克诚又一次“抗命”并直接获得中央军委的批准,未在山东担负战斗任务。全师以3000减员的代价,历尽千辛万苦,由苏北淮阴,经山东、承德,出冷口,于同年11月10日到达河北玉田境内,11月25日到达锦州附近地区。
统率山东各支部队的总指挥,是中共中央委员、时任中共山东分局书记、八路军第115 师代师长、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的罗荣桓。1963年罗帅因病逝世的时候,毛泽东专门写了一首悼词,题目是《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诗曰: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
斥鹊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
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谁都知道,除了为自己的夫人杨开慧和青年时期的战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苟,一个“杨”、一个“柳”写过悼念性的诗外,毛泽东为之写悼诗的,就只有罗荣桓了。足见罗荣桓与毛泽东的情谊非同一般。
罗荣桓和毛泽东也是同乡,湖南衡山人。大革命失败前夕,他先后加入了共青团和共产党。1927年9 月,他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鄂边界秋收起义,失败后即跟随毛泽东上了井冈山。三湾改编时,毛泽东首倡将支部建在连上,并在连一级设党代表,罗荣桓也被分配到一个连里担任党代表,从此开始了他在革命军队里做政治工作的漫长生涯。
此后,罗荣桓历任营、纵队、军、军团的党代表、政委或政治部主任。抗战开始后,又担任过115 师政治部主任、政委兼代师长。总之,做政治工作,他是出了名的。
1939年,罗荣桓奉命率领八路军n 师开到山东后,对山东根据地的建设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在山东工作期间,他独当一面,把山东这块重要的敌后解放区搞得有声有色,因而受到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赞赏。
这一次,延安既然下了决心要大力经营东北,当然需要得力干部,而罗荣桓又最熟悉这些部队,中央理所当然地选中了他,让他率领山东主力挺进东北。
中共中央原定罗荣桓到延安治病,由林彪来山东接替他,但是林彪在路过淮阳时,中央改令其去冀东。罗荣桓去延安的计划,中央也取消了。罗荣桓此时身体已经很差,为了组织部队渡海以及山东的各项工作,他常常一夜只睡几个小时。他委托许世友组织海运指挥部,动员了30多艘汽艇,14o 余艘帆船,分别在蒙城、龙口两港运送部队。
罗荣桓于10月24日收到中共中央令其“率轻便指挥机关日内去东北”的电令后,当日便带领参谋处长李作鹏、情报处长苏静、供给处长何敬之、卫生部长黄农以及国际友人罗生特医生,还有部分机关人员和特务团1 个营,从山东临沂出发。一路上,肾病十分严重的罗荣桓一直在尿血,但以惊人的毅力坚持前进。11月5 日,他们到达山东龙口,罗荣桓化装成商人,与随行人员登上了一艘小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