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部分(第1/4 页)
土著人这个时候还是施行的最低配给制,一人一天也就给一斤大米的配给,而王佐才这个时候考虑到粮食的短缺情况,于是狠心将这个数字大砍了一番,直接将每人每天一斤米,砍成了只剩半斤米,这样一来仅仅只能维持这些人不被饿死,想要吃饱肚子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样做虽然能够将粮食的供应时间延长一些,但是这样做也没什么实际的意义,因为这些俘虏们每天如果只吃这么少的粮食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有力气去劳作,每天还会白白的消耗掉这半斤米。
为此中华军这边决定一边想吕宋方面发出求援信,要求他们调配一批粮食过来,然后又加快分配这些人去参与劳作,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爪哇岛上的林多地少的尴尬境地,荷兰人之前开垦的土地数量不多,仅仅只够维持雅加达的基本粮食供应,而且他们还能够走海陆从印度调配粮食过来,要知道这个时候的印度还没有像后世那样多的人口,但是其地理条件相当优越,为其提供了大片的肥沃的土地用以种植粮食,因此一直都是重要的粮食产区。
第两百八十章如何破局?
对于这些劳动力的安排,中华军决定要依靠岛上的华人的力量,在军队的协助之下,请一些华人的工匠指导这些土著人开垦农田、兴修水利、建造工厂、种植橡胶。。。。。。
这些分流了一部分的劳动力,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开矿,印尼群岛含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而中华军目前所需的铁矿、铜矿、煤炭石油等都有很高的储量,因此这里的矿产的开发十分重要,中华军在这边计划投入七十万人,投入到十个大型的矿产的开发上去。
这个时候的开矿的条件远不能跟后世相比,因此矿地一直都是一个高死亡率的地方,主要是在于其工作环境十分恶劣,劳动强度特别大,而且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安全保护措施。
中华军这个时候才不管什么安全保护措施了,就算是有也是对矿上的华人监工的保护,这些土著人就是用来干苦力的,其最终的结局也是早就注定了的,因此中华军不会怜惜他们的境遇,这在后来曾经引发过一段时间的动荡,几个工矿上的土著人企图发动暴动,想要冲出中华军的监控,逃到深山老林中去,只不过他们的这一计划最终没能达成,中华军依靠土著人修建的连通各地的公路网络,以非常快的速度赶来支援,很快就扑灭了这些土著人的企图,而他们也几乎全都没能幸免,全部被处死了,从此之后土著人都安稳了许多,再也不敢发动反抗了。而经历了很多年的劳作之后。中华军方面对于他们的待遇条件也稍稍的上调了一点。这也让他们似乎是看到了希望。
在这些土著人的劳动之下,中华军终于解决了各种矿产资源紧缺的局面,包括黄铜、铁矿、镍矿、铝矿以及石油煤炭等等资源上面,都彻底的满足了中华军的需求。
而这些矿产的发现也为中华帝国的各项工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这也是中华帝国能够超过欧洲诸国,快速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在印尼群岛在这些土著人的劳动之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时候,中华军这边已经计划准备实施登陆作战的计划了。
因为清廷的严密封锁,从去年的十月份开始。沿海一带的移民的数量就大幅度的下降,这也导致了中华军这边一直想要突破清军的这层封锁。
因为人口对于中华帝国来说实在是太过于重要,尽管这个时候吕宋方面的军队在南洋一带进展的十分顺利的,但是东南亚一带的情况和台湾的情况也差不多,都是土地面积比较广,但是上面的人口比较少,尤其是华人的数量很少。
吕宋岛上面还要稍稍好一些,至少还有当地的土著人可以提供一种补充,但是印尼的土著人这个时候已经被中华军全都给抓起来充当苦力了,而且这里的情况跟吕宋还不太一样。主要是这里较早的受到了外部文化和宗教的冲击,尤其是伊斯兰教的冲击。伊斯兰教是一个极具破坏性的宗教,其破坏性表现在各个方面,也包括文化和思想,因此这里的所有土著人中华军从心里不信任的,他们自然是不能委以重任的,这一点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这个时候问题又来了,那就是印尼群岛的面积差不多有五分之一个中国大,加上吕宋群岛、马来半岛等等岛屿,其总面积已经将近中国的三分之一了,但是这里的华人的数量大致跟台湾岛上这个时候的华人数量相当,只有一百来万人,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少的人口,自然是远远不足的。
所以中华军为此制定了一个作战计划,那就是要在清军的封锁线里面取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