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金戈铁马折戟沉沙(第1/2 页)
太平兴国六年,不仅是匡氏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繁荣的又一里程碑,更在皇权的巩固与国家安全的维护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一历史的关键节点上,匡氏王朝的历史长河,因此翻涌起新的波澜。于是随之而来的,也自此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彼时,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箫寒涯踏着一路风尘,自西北边陲重镇平凉城缓缓归来,他的心中既有完成使命的释然,也怀揣着对即将面圣的忐忑。平凉之行,对他而言,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巡视,更是他政治生涯中一次至关重要的历练与考验。
回到繁华似锦的京师,箫寒涯未及稍作休整,便匆匆入宫,将那份沉甸甸的诏命——代为探视、并评估中书令----燕靝书的健康状况与忠诚度的重任,悉数交付于相关衙门,其行事高效,令人侧目。而这一切的顺利,得益于他在平凉城期间,得遇吕溱千里奔赴送上的悉心提点,使得他在应对复杂的政治局势时,能够占据先机,游刃有余。
随后的日子里,箫寒涯被太宗皇帝先后两度召见,分别在寝殿延福宫的偏殿与书房睿思殿,这等重地,进行了深刻而严肃的对话。太宗皇帝则以他那特有的深沉与敏锐,向箫寒涯倾述了,关于秦王一事的种种细节,与自己内心的沉痛,言语间,不乏透露出,其对家国未来的忧虑与憧憬期待。面对太宗的垂询,箫寒涯没有丝毫的犹豫与保留,他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与见解,既有对秦王一事的冷静分析,也有对朝局稳定的深切关怀,其言辞恳切,条理清晰,赢得了太宗的高度认可。
回顾平凉之行,箫寒涯的另一项重要使命同样不容忽视。他秘密领受旨意,前往陇东宕州,巡查那条关乎国家经济命脉的茶马道。在那片广袤而复杂的土地上,他凭借过人的智慧与果敢的决断,迅速查明了茶马交易中的种种弊端与不法行为,以雷霆万钧之势,整肃了地方秩序,将一干贪赃枉法之徒绳之以法,并通过飞鸽传书的方式,及时将情况上报朝廷,同时遣送重要犯人回京受审,圆满的完成了任务。这一系列行动,不仅彰显了箫寒涯的治国才能,也极大地震慑了那些,意图利用茶马道谋取私利的宵小之徒。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箫寒涯在平凉期间,还秘密监视着一位重要人物——久居陇东介州的,原后唐宣武节度使,付寸深,之第四子,当今的卫王,付庆。这位身份显赫的王爷,其言行举止,无不牵动着朝廷的神经。箫寒涯凭借其敏锐的洞察力与不懈的努力,搜集了大量关于付庆的情报与证据,最终整理成一大箱详尽的书卷文册,于返京后第一时间呈交给了太宗皇帝,只待太宗皇帝圣心独裁。这些资料,毫无疑问的,为太宗皇帝在之后,妥善处理与卫王相关的政治事务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与依据。
如今,箫寒涯静静地站在大殿之外,等待着太宗皇帝的宣召。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一如平凉城话别那夜,燕映诺评述的那句话,都是为了,这个江山社稷的安宁与王朝乾坤的繁荣。而箫寒涯也早已准备好迎接,接下来的任何挑战与考验。在这场权力游戏中,他要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与坚定的信念,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一名忠臣良将的责任与担当。
箫寒涯,一个多年前便以一己之力,将名字镌刻在京师,乃至整个匡氏王朝,都无人不晓的逸群之才。他以其对皇权的忠诚立场和无可挑剔的才能,赢得了匡祖和太宗两任皇帝的深深信赖与器重。在众人眼中,箫寒涯的忠诚,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深深植根于他内心的信仰与责任,这份忠诚,更如同磐石般,坚不可摧,曾让匡祖和太宗皇帝倍感欣慰与自豪。
太宗皇帝深知,朝中局势错综复杂,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尤其是秦王一案,更是牵动着整个匡氏王朝的神经。秦王,这位曾经的军中英雄、匡祖和自己一母同胞而出的弟弟,与箫寒涯之间,有着深厚的军中情义,这份情谊在匡氏王朝中,并非秘密。因此,当太宗决定启用箫寒涯参与秦王一事的调查与评估时,心中难免存有一丝疑虑——担心箫寒涯会因私情,而有所偏颇,无法公正地履行职责。
然而,箫寒涯的表现,却远远超出了太宗的预料。在延福宫偏殿与睿思殿的两次深入交谈中,箫寒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坦诚与磊落。他没有回避与秦王的旧日情义,也没有因此而含糊其辞或刻意开脱。相反,他以一种近乎自剖的勇气,直面了这份情义与皇权、江山、黎民、苍生之间的冲突与抉择。箫寒涯的言辞中,既有对秦王个人命运的同情与理解,更有对皇权稳固、国家安宁的坚定维护。他清晰地认识到,作为臣子,忠诚于皇权、守护国土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