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部分(第1/4 页)
“夏老师你真会说话。”明哥笑笑,说,“那你们先忙着,下午给我打电话,我保证随叫随到的。”
“好,那你先去忙自己的事,到时候我打电话给你。”
夏桑子和李老师准备找个小吃店吃点早饭。工作要干,早饭更是要吃的。
夏桑子本来就有胆囊炎,虽然前一段时间吃了庄主配的药好了些,已经很久没有疼过了,但是夏桑子知道,身体主要还是要靠自己好好养,从生活上进行调养才最有效果。网上天天说不吃早饭危害大,所以这顿早饭是怎么都得去吃的。
说起吃早饭,夏桑子一下子就想到了以前在县城呆着时,天天都要去光顾的一家小吃店,那个温暖的小吃店甚至没有店名,不知道还在不在,店老板小俩口换了没有呢。
希望没有换。
夏桑子至今都不记得那小店的模样。
那是个名副其实的小店。长宽不成比例,门面不足两米,长约四米左右,里面搭了一大一小两张茶几,一大一小两张方桌,十来个小木凳。
靠里面是做饭的锅灶,烧火的蜂窝煤炉子,放调料放菜放电饭煲放碗筷放杂七杂八东西的案板。
店子实在太小了,小得让初次到里面吃饭的人不免要产生疑问:
这么小的地方怎么吃饭呢?
小得让偶尔经过店面的外地人不免要有“这地方能做生意吗”的不解。
小店确实太小,但吃饭的人却很多。
除了那些想多睡会儿懒觉的上班的男男女女外,还有带着孙子孙女的婆婆爷爷们。他们的任务是看孩子吃饭,喂孩子吃饭,监督孩子吃饭,自己基本上是不吃的。等孩子吃好了,吃饱了,就帮着孩子提着书包往学校走。
那些吃饭的大人们,一个人或者三五半路上碰见了一起来,找地方见缝插针地落了座,趁着饭还没有端上来的当儿发一点无关痛痒的牢骚,或者眉飞色舞地说说头天晚上打麻将的输赢。
女人们则要唠叨几句自己孩子的顽皮,或者议论一番同伴身上的穿着打扮,嘻嘻哈哈,热闹得很。
生活在县城里的人,永远是一幅悠然自得的样子,很会享受生活。家庭主妇一般是不做早饭的,有些男人起了床,洗漱完毕就去上班,在办公室呆了会儿给同事打个招呼就跑出来直奔小店来吃早饭。
开店的是夫妻俩,都还年轻,三十来岁的样子,有一个七岁多的可爱的小男孩。男的长得斯文,戴一副眼镜,面皮白净,被人亲热地叫做“眼镜”,他从不恼,高声应答着,以到于夏桑子在小店里吃了无数次的饭,却从不知道他的名字。女人中等身材,长得很结实,性情温柔,面善,爱笑。但偶尔发起脾气来,也挺让人害怕的。夏桑子曾几次看见她和眼镜丈夫悄悄地背着店时的客人小声地吵架,眼镜拿她没有办法的样子让夏桑子暗暗发笑,觉得他们俩真是一对有趣的小俩口。
小店里没有什么特别的饭菜,是街上到处都有的几样小吃:米粉、热凉粉、酸辣粉、绿豆稀饭、包谷稀饭。店内没有油条,如果临时有客人要吃的话,眼镜就一路小跑到附近的店里去买。小店中的小吃虽然花样不多,但是味道却极好。
米粉应客人的要求可以加炒好的土酸菜,既去油,分量又足;热凉粉爽滑细嫩,油泼辣子颜色红亮,香味扑鼻,让人吃了一碗还想再吃一碗,只是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再吃了,只有等第二天早上再来解馋了。最让人难忘的还是夫妻俩做的下饭菜,什么泡菜、豆食、凉拌窝笋丝、自家做的干咸菜,种类多,味道特别,和着稀饭吃,很开胃。
夫妻俩特别舍得,舀饭时总是舀得满满的,有时都快要溢出来了,客人嘴上直说“舀得太多了舀得太多了”,其实心里美滋滋的。客人吃完了饭,不分男女老少,不管客人生熟,夫妻俩都要冲客人真诚地道一声“慢走啊”,从不嫌烦,从不敷衍。
店子很小,但是回头客却很多很多。
夏桑子就是夫妻俩十足的铁杆粉丝。一回到县城,想起的第一个小吃店就是这个温暖的小店。
俩人进了店子,一看,吃饭的人还是那么多,几乎没有一个空位置,看来生意一直都好着呢。
再一看店主人,还是以前那小两口,正忙得不可开交。夏桑子心里欢喜,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旁边也开了一家小吃店,店面还大很多,但是里面吃饭的人稀稀拉拉的,李老师看那里面宽敞,便对夏桑子说我们到那里面去吃算了。
夏桑子说:“不,我们等一会儿吧,回到老家,不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