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回来嘛。”接着就给老太太挂电话。老太太先是 寒暄了几句,我听达成说:“我需要您的支持。”又说,“您是我的老领导,我永远不会忘记。”接着,老太太言归正传了,要请达成和王蒙去吃饭,在她家里,宽敞些,还可以多谈谈。达成说,《 中国》不管是申请开办的报告上还是对外宣称,一直是民办公助的口径,不要经费,不要编制,硬气得很。可一批下来,什么都要了。她强加给作协,因为作协要任命,怎么也不 会任命个80岁的老太太当主编。不是谁瞧不起她,是中央精神。达成说:“就是鸿门宴嘛。我真不想去,但老太太出面请,不去还不行。”
达成、王蒙、冯牧、杨子敏应丁玲之邀去赴鸿门宴。吃香酥鸭,挺丰盛。要求要编制,要资金。出门时,丁玲欢迎他们再来。王蒙说:“饭好吃,诗难做。”①此后,丁玲为编制和经费问题,至少又给作协党组写过三次报告,时间分别是1985年的2月、4月和6月。前两次,是与舒群联署,第三次,是自己一人署名。
1985年2月的报告说:
现在,参加组稿、审稿、定稿及连带的事务工作的,除正、副主编外(他们年事较高,均在扶病创作中),有工作人员七名,内离休、退休干部各一名,兼职者一名,实际能全职 工作的只有四名。因此,当前急需解决、燃眉之急的困难是:
(一)充实与健全编辑部和设立事务部门。参照北京市现有的几个大型文艺刊物和作协《人民文学》、《中国作家》等的工作情况和编制名额,考虑到刊物的近期发展,本着精简 节约、提高工作效率的原则,《中国》编辑部和相应的行政事务机构的编制名额,初步计划为二十至二十五名。
(二)请批准开办费及八五年度的事业费。《中国》于八四年十二月中才从出版局领到期刊许可证,明确规定《中国》文学双月刊是作家协会所属机关刊物之一。当年制定开办费 及八五年度的经费预算,事实上已不可能。现在根据业务部门的有关规定,补报开办费及本年度的经费预算,请审核批准。
(三)请批准建立相应的经营机构。在编好刊物的同时,拟请批转北京市工商局发给《中国》文学杂志社以营业执照。我们将在政策和法令允许的范围内,选编一些质量较好的读 物,发行合法期刊以及开展为作协会员的一些服务项目。杂志社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以丰补歉,逐步减少国家给刊物的拨款,配合改革的进程,尽快做到经费全部自给。
4月13日的报告说:
近来我们工作中人手严重不足的困难更加突出。现在编辑部编辑包括牛汉、冯夏熊(均是业余兼职)在内,仍只有五人,另有登记收发稿件、管理资料、跑印刷厂等借调来的两个 同志。这样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如果不马上补充五六个有业务能力的编辑,是很难办下去的。恳请党组支持我们,帮助我们,在正式编制名额来不及批示前,临时准许我们先选调 或试用若干名额以应急。前次报告中的经费及其它问题,希望尽快得到批示。 。。
1。 三次报告,两大难题未解(2)
现在刊物已出版两期,社会上有各种反映。我们自己检查,认为仍有不少值得改进之处。工作中也发生了一些失误和缺点。我们将在党组领导下,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团结 ,改进工作。
这两个报告都由陈明起草。68岁的陈明在《中国》没有任何职务,却是事必躬亲,而且全部是义务劳动,没有分文报酬。丁玲为办《中国》所写的每一个报告,每一封重要信件, 要么是出自陈明之手,要么经过了陈明仔细修改,他成了《中国》的高级秘书。
5月13日,丁玲率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澳大利亚,陈明、牛汉是团员。6月2日下午回到北京。3日上午丁玲与曾克通电话,曾克说,编制和经费这两大难题,作协那边一点进展也没 有,一点消息也没有。担负出版发行的文化艺术出版社提意见了,说已经为《中国》垫了不少钱,要求给他们一些经济补偿。说来说去,还是个钱的问题,人的问题。
6月12日上午,《中国》召开全体工作人员会议,为再次向党组汇报做准备。丁玲亲自主持,她说,《中国》创刊已经半年了,还是办得好的,有它的特色,我这次出去,有口皆碑 ,第一期上刘绍棠拉来的小说《四时》就很好,《党委书记》被《青海日报》转载了。大家都出了不少力,都很辛苦。但是还有问题,今天各方面都要讲彻底,出版问题、人员问 题、财务问题、发行问题,都要谈谈,把问题都摆出来,讲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