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进宫(第1/2 页)
赵太后和新帝在太后所在的安和宫里等了半个时辰,总算把周太监给等到了。
周太监一出现就忙给两人行礼问安,可赵太后已经多年没得到家中人的消息,如今想念得劲,赶紧免了他的礼,让他快些把自己的见闻都说出来。
坐在一旁的小皇帝则抿着唇,心中不免生出忐忑。
他不认识母亲娘家的人,可却听闻他们都是些农户。甚至前两日还有小宫女和小太监告诉他,那些农户不通文墨、不懂礼仪,喂猪吃粪便然后又吃养大的猪。还说他们自私小气,贪财短视。
似乎一切不好的东西都在他们身上。
小皇帝长到六岁都没出过冷宫,他虽然早慧但对外界一无所知,他不知道那些宫女太监说得是真是假,却真心担忧了起来。
哪怕他从前没做过正经的皇子,当上皇帝也没多久。但处于权力中心的人耳濡目染之下,总会受到一些影响。
他敏锐地察觉到母家的出现对他来说兴许不完全是一件好事,倘若赵家人实在不堪,恐怕会给自己惹出不少乱子。
小皇帝略带担心地看了母亲一眼,在看清了她眼底的激动和高兴后,就默默把自己没有说出口的话咽了回去。
没关系,哪怕赵家人都是烂泥,但只要他们不惹母亲生气、不为非作歹,他也会好好照顾他们一辈子的。
赵太后丝毫不清楚儿子的想法,她离家实在太久,对于小时候的事情大多都记不得了,只有几个兄长带着她一起玩闹的画面如今还印在她脑海里。
赵太后隐约记得小时候的她和二哥关系最好,因为二哥总会帮她做家务,大哥从不帮忙,三哥又很顽皮。
也不知道这么多年过去,他们如今过得怎么样。
赵太后不自觉捏紧了手里的帕子,心中打起了鼓。
似乎是看出了两位贵人的紧张,周太监忙把自己这一个月来和赵家人相处的经历和他们说了:
“娘娘的大哥一家有些坎坷,如今都出去讨生活去了。留下二房和三房在村里照料二老,二老年岁大了身体不好,所以暂时不能动身,三房夫妻留在了老家,专门照顾两位老人,还特意为他们买了人伺候”
这是周太监和赵老二商量好的说辞,毕竟赵大宝和赵老大两人离家出走的事儿好说不好听,还是给他们留点儿颜面为好。
听完了不太美妙的部分,接下来就全是好消息了。
周太监这一路上没少收赵家人的好处,也清楚他们一家都很有本事。哪怕是年岁最小的幼娘,都比京中不少权贵家的公子聪明不少。
他把这一路上的见闻跟说书一样讲给了赵太后和皇帝,像那些打猎、打山匪、采药、救人,听得这对天家母子连连惊呼。
说到山匪袭来的时候,赵太后瞪大了眼睛,吓得攥紧了手里的帕子。小皇帝也捏紧了拳头,被周太监的话吸引了全部注意力。
等听到江秋娘杀了山匪,还带人闯进了山寨里,把整个寨子的匪徒都剿灭干净的时候,母子俩忍不住连连鼓掌,双眼都在放光。
赵太后更是惊喜道:“二哥竟然娶了这样一位厉害的二嫂,我二嫂可真有本事!那我二哥呢,他如今如何了?”
“娘娘可算是问到赵二爷了,您都不知道二爷如今多有本事,他跟游方大夫学了一手医术,先前京城卖的最红火的养神丹就是他做出来,而且赵二爷不仅自己做,还带着赵家村的人一起做,赵家村的人如今都夸二爷一家心地好,带着他们过好日子呢。”
周太监在漳县停留了那么多日,自然将赵家村的事情也调查了一番。在得知年初时候先帝赐下的那块儿牌匾,正是给赵家人的。
帮扶村人是善、照料将他们赶出家门的爹娘是孝,愿意将自己珍贵的丹方分享出来帮扶邻里是仁有了这些好名声在,即便赵家人跟传言中一样是不折不扣的泥腿子,也能借此在京城过得舒坦,让那些达官显贵不敢当面耻笑了。
而且来京城的时候,赵家人还在孙秀才的提点下特意把先帝赐的牌匾一并带了过来。
被先帝亲口称赞的“积善之家”,谁敢对他们多指摘?
宫里周太监把赵太后和小皇帝哄得乐呵呵,另一边的罗太后也收到了赵家进京的消息。
不过她没怎么在意这些泥腿子,反正赵家人的出现不过是父亲对丞相的妥协,对她的地位不会有任何影响。
只是等小皇帝那边前来禀报,想请赵家人过两日进宫相见时,罗太后冷笑一声嘲讽道:“果然是那贱人生下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