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书架
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小说 > 第59章 卫所制。

第59章 卫所制。(第1/2 页)

目录
最新历史军事小说: 少年安王家父范疆,开局我大骂张翼德我靠直播把老祖宗搞破防了朱元璋懵了,大明火车满地跑万龙湾的当家少妇们斩神入仙逆:万魂幡里做兄弟直播修物:我在箱中世界当天神四合院:61开局,我是天才大明驸马爷,开局被老朱赐死带着现代军火穿越晚清人在泰拉开事务所大秦:我带你们走进热武器时代穿越红楼的意外人生我来自朔方本想辅佐始皇,被迫成为匈奴单于文野:文豪集邮手册三国:固化忠诚度,江山美人我都要威凤赋之李世民魂穿刘禅:开局安居平五路我父魏忠贤,请称我为蓝星球长

随着龙袍一挥,“天下之事,皆系陛下圣裁”,大殿之内,瞬息归于寂静。

旋即,内阁首辅韩爌挺身而出,掷地有声道:“陛下乃九五之尊,金口玉言,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当为万民之表率。”

他引经据典,“《尚书》有云:‘谆信明义,崇德报功’,陛下宜深思熟虑,方能垂拱而治。”

言罢,轻拭额间微汗,恳切道:“望陛下三思。”

紧接着,吏部尚书孙如游亦步亦趋,进言道:“大明基业,历经两百余载春秋,官制局纷扰,科举选拔本为育才之途,若轻易更张,恐寒士子之心,动摇国本。”

他抬眼窥视龙颜,谨慎言明:“朝中栋梁多出自科举,若骤变取士之道,恐科举之制日衰,动摇国朝人才根基。”

朱由校闻此,眉头微蹙,官吏合流与科举改制,乃其心中筹谋已久之大事。

他目光扫过周应秋、毕自严等臣子,询问道:“卿等以为如何?”

周应秋应声而出,字斟句酌:“官吏合流,臣以为可行。

朝中不乏浮夸之辈,若能引地方干练之吏入朝,必能整肃纲纪,使政务清明。”

话锋一转,“然科举取吏,臣窃以为不可。

小吏任免,乃知县治县之要,动之则县政不稳,地方秩序难安。”

毕自严紧随其后,拱手赞同:“周尚书所言极是。

古语云:‘小鬼难缠’,小吏虽微,却与地方盘根错节,乃政令通达之关键。

若将其任免权上收,恐使地方官府政令难行。”

朱由校听后,颔首赞许,心中暗忖:明朝官制确有精简必要,然地方稳定亦不容忽视。

后世公务员考试之分,亦是对此权力平衡之精妙设计。

最终,他轻敲桌案,慨叹道:“科举取吏之事,确是朕操之过急,未及深思。卿等所言,皆为肺腑之语,朕当铭记。”

言罢,殿上群臣皆呼:“陛下圣明!”

闻皇帝撤回科举取吏之议,众人心中大石落地,如释重负。

此事非同小可,堂中诸官,皆进士及第之身,若真以科举再选吏员,遣赴地方,岂非自毁长城,颜面尽失,归家恐无颜以对列祖列宗。

“官吏合流之事,既已尘埃落定。”

朱由校适时发声,语毕,又连发数旨:“内阁速传,各地呈交吏员名册、库档,吏部精挑官员;内阁领衔,重铸吏治品阶。”

“臣领旨。”周应秋应声而出,韩爌无奈随后,心中却泛起涟漪:科举取吏既已作罢,官吏合流何以轻易过关?

转念一想,言多必失,遂缄口不言。

“陛下,臣尚有一事奏禀。”韩爌躬身再启,谈及京营之事:“我朝惯例,京营由勋贵总督,辅以文臣协理。今黄嘉善已去,臣请陛下慎选贤能,辅佐英国公。”

“协理京营?”朱由校闻言色变,拍案而起,斥道:“统兵乃武将之责,文官安敢染指!”更言太祖、成祖之时,并无此例,直指嘉靖年间因时势所设,今却成冗赘。

孙如游急解其惑,朱由校冷笑回应,历数京营之弊,七万大军仅余九千可用,讽刺文官百年“协理”之果。言及赵宋以文驭武之祸,誓守大明文武分治之则,令众人谨记,文武各安其位,不得僭越。

“臣等谨遵圣训。”众人俯首,心照不宣,大明虽鄙赵宋,却也渐染其风,只是无人敢言。

朱由校端坐龙椅,品茗沉思,官吏合流水到渠成,唯科举取吏之事,令他犹豫不决。是否真该就此放手,尚待斟酌。

轻启朱唇,朱由校悠然放下茶盏,科举之事暂置一旁,目光扫过殿上群臣,缓缓道:“朕欲论及今朝之要务,乃四方卫所之况。”

“回溯永乐遗风,卫所沃土渐失,军饷难以为继,国库频出白银以济,然国帑亦有枯竭之时,遂又及于内库之藏。”

“萨尔浒一役,辽东烽火连天,军饷三征,内库亦倾囊相助。然内库之泉,终非不竭之源,有朝一日,恐难维系。”

“昔李唐府兵制崩,安史之乱起;今我大明卫所之弊,辽东之乱现。”

“朕意改革卫所之制,诸位卿家,可有良策以教朕乎?”

言罢,朱由校之意,昭然若揭。

“此……”群臣闻言,面面相觑,皆感棘手。

“臣有本启奏!”适时,毕自严挺身而出,此公曾历山西,深知民生疾苦,于朝堂之上,其言尤重。

“大明卫所之制

目录
炮灰女的另类修仙天下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