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助朕练兵。(第1/3 页)
被皇帝引入金碧辉煌的大堂,秦良玉轻坐太监奉上的软垫,一路上,她以余光细察这位年轻的君主。
小皇帝面若朝霞,神采奕奕,显非弱柳扶风之辈。步履间,双腿微张,似是骑马磨砺的痕迹未消,透露出一股坚韧不拔之气。
龙案之后,朱由校挥退群宦,独留刘时敏于侧,方对秦良玉缓缓而言:“将军先平播州之乱,后遣胞弟守辽东,石柱、酋阳二土司,实乃我大明之楷模,土司之翘楚也。”
秦良玉谦逊以对:“此乃微臣分内之事,岂敢贪功?”
历经军旅风霜,更兼夫婿马千乘冤狱之祸,秦良玉行事愈发谨慎。
朱由校温言宽慰:“将军镇守川渝,功勋卓着。朕召卿进京,一则议军务,二则欲亲见将军风采,以示朕心之重。将军勿需多礼。”
秦良玉察言观色,小皇帝之真诚溢于言表,令其心生感激:“臣职所在,皇恩浩荡,愧不敢当。请容臣斗胆直言。”
言毕,秦良玉方安然落座。
“马秦两家,守土有责,蜀地安宁,皆赖将军之力。
朕代西南百姓,以此茶代酒,敬将军一杯。”
朱由校举杯而尽,秦良玉亦紧随其后,躬身致谢:“臣誓死效忠,万死不辞!”
二人默契地避开了马千乘之不幸,那段时光,改土归流风起云涌,川渝土司命运多舛。
然马千乘虽逝,石柱宣慰使印犹存,此印之重,关乎一方安稳,历朝纷争皆因之而起。
茶过三巡,朱由校步入正题:“辽东熊廷弼有言,石柱、酋阳之兵,勇猛善战,纪律严明。
我大明正值多难之秋,将军请缨辽东,其志可嘉。然朕有顾虑,川中空虚,恐生变故。”
秦良玉正欲陈词,朱由校已续道:“朕非疑卿之忠,实乃局势所迫。石柱、酋阳之兵已赴辽东,朕心甚慰。然永宁、水西等地,朕实难安。朝堂之上,庸才当道,辽东之事,唯熊廷弼力挽狂澜,却遭众臣排挤。朕欲整军备战,反被讹为游猎之君。”
言及此处,朱由校怒不可遏,谣言四起,却无从追查。
“朕欲于川中募兵两万,由将军主持,一可镇守地方,二备他日征辽之用。未知将军意下如何?”
秦良玉闻言,起身而立,慷慨陈词:“臣蒙皇恩浩荡,愿为大明社稷,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朱由校闻言,微笑举杯:“将军言重了。”
\"朕正于南苑砺兵,特命马祥麟率三百精锐入京,助朕练兵。将军深明大义,定不会介怀此番母子暂别。\"
秦良玉闻言,躬身而答:\"陛下隆恩浩荡,臣岂敢因私情而误国事。\"
二人相谈甚欢,近半个时辰光景,既论新军布局,又及川中风云,朱由校对那片土地初窥门径。
事毕,赐宅城中,并亲自送至北红门,目送秦良玉策马远去,心中感慨万千。
秦马两家,满门忠烈,秦良玉及其兄弟秦邦屏、秦民屏,乃至马祥麟夫妇,皆以热血洒大明疆土,令人敬仰。
尤忆崇祯十五年,大明危如累卵,马祥麟孤守襄阳,书绝笔信于秦良玉:\"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望大人勿念。\"
秦良玉仅以三字\"好好好,真吾儿!\"回之,字字千钧。终是马祥麟英勇捐躯。
而张凤仪之事,更添悲壮。崇祯三年,她请援未果,反遭左良玉冷眼旁观,命丧河南。此情此景,令人扼腕。
\"陛下,奴婢斗胆谏言。\" 刘时敏见皇帝仍凝视远方,遂进言道,\"秦良玉若任四川总兵,恐朝野震动,百官非议,宜遣贤能辅之。\"
\"再派何人?\" 朱由校微蹙眉宇,反问刘时敏,\"朝中可用之才稀缺,多是口蜜腹剑之徒,朕心难安。\"
言及此,朱由校亦感忧虑。秦良玉虽受他敬重,但身为女子,在封建时代终是局限。沉思片刻,他决然道:\"传召王三善。\"
……
南海子,旧衙门校场之上,陈寅冲手持铜喇叭,对着一群勋贵子弟咆哮:\"废物们,给老子跟上!你们的血性呢?老子这蟒袍玉带是战场上拼来的,你们若想不被人瞧不起,就拿出点真本事来!\"
勋贵子弟们汗流浃背,怨声载道,却又不敢懈怠,生怕皇帝亲临,再受责罚。皇帝之令,严苛至极,力求打造一支铁血之师。
校场边,朱由校静立观之,眼中满是对未来的期许。
此番磨砺,不仅针对勋贵子弟,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