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20节(第1/3 页)
</dt>
&esp;&esp;水师的人都回来了,该回北京了。
&esp;&esp;只不过这次返回,朱允炆选择了微服私访,看一看大明的底层,到底有没有一改登基初期的落魄与窘困。
&esp;&esp;洪武朝,用了三十一年打造地基,建文朝,用了十四年来建筑。
&esp;&esp;盛世,终在各种力量的推动下,再次降临华夏大地。
&esp;&esp; 看未来三百年?
&esp;&esp;建文十四年,十一月。
&esp;&esp;顶着寒风,踩着积雪的朱允炆再次回到北京城,面对群臣,宣布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esp;&esp;用五年时间,开盛世。
&esp;&esp;多年前,朱允炆曾从百姓家余粮、余财,官仓储备、官冶铁数量、文教、军强等方面定下盛世六条标准。
&esp;&esp;受益于朝廷不扰民、征民必给徭役钱,税赋较轻,加上连年来整体风调雨顺,大明最底层的百姓已经基本上摆脱了吃不起饭的困境。
&esp;&esp;按照各地府州县文书,各地暗访、暗查,朱允炆初步判断,大明距离盛世已然不远。
&esp;&esp;寻常小县百姓之家,超过七成有一年以上存粮,九成以上百姓存粮不低于半年,剩下不足一成,不是孤寡,便是家中遭遇困境,因病因缺失家庭主力造成困顿。
&esp;&esp;百姓手中有余财已不算什么稀罕事,在耕作的同时,男人出力做点工,一年下来家庭存余个四至五贯还是常见,少的也有两贯。受益于地方基建、水利工程等进行,地方百姓做工机会也多。
&esp;&esp;而社学、县学、府学、国子监的四级制度确定,特别是国子监基本取代科举,让底层社学教育逐渐兴盛,而初级教育的强制性与扫盲的进行,让百姓之家无白丁不再是梦,孩子识字也算是完成了这个目标,毕竟孩子迟早会成为丁口。
&esp;&esp;至于官冶炼铁的产量超过一万万斤的目标早就突破了,建文十三年官冶炼铁的产量甚至达到了两万万六千万斤,而今年官冶铁的产量突破三万万斤已是板上钉钉之事。
&esp;&esp;而军强中敌丧胆的目标,这个不好说,因为敌人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什么丧胆不丧胆了。军强的指标,早在一场场战争中奠定下来。
&esp;&esp;盛世六条,除了少数的百姓存粮不足外,基本上已全部实现。
&esp;&esp;朱允炆并没有急着宣布盛世的到来,也不准许朝廷公文里妄议盛世,因为在朱允炆看来,大明依旧算不上富裕,哪怕一些士人与百姓已经感觉到日子好过了。
&esp;&esp;在建文十五年的元旦,朱允炆喊出了用五年时间攻坚克难、帮扶贫困百姓,开创大明盛世的强音。
&esp;&esp;这是大明王朝 电报的
&esp;&esp;夏日蝉鸣,叫得天气更热了。
&esp;&esp;于谦抬起袖子,擦去额头的汗水,与宋断断一起盯着眼前的仪器。
&esp;&esp;陡然之间,仪器里面的指针轻微摇晃了下。
&esp;&esp;“动了!”
&esp;&esp;于谦与宋断断齐声喊了出来。
&esp;&esp;随后,指针再次晃动,这次的幅度明显更大一些,但很快又退回到了最初的位置,很快,指针再次晃动,这次指针不仅偏转,偏转的幅度还在一点点增加,最终稳定了刻度“3”的位置,在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指针似乎失去了支撑力量,转而回到了最初点。
&esp;&esp;郭嘉乐从地下实验室里跑了出来,隔着十几丈远就喊了起来:“如何?”
&esp;&esp;于谦、宋断断起身,咧嘴笑着。
&esp;&esp;郭嘉乐很快跑了过来。
&esp;&esp;宋断断满是欢喜地说:“郭兄,你做成了一件前无古人的伟大之事!”
&esp;&esp;于谦点头,称赞道:“确实配得上伟大二字。”
&esp;&esp;郭嘉乐哈哈大笑着,小心翼翼地抱起仪器:“伟大不伟大,那是身后事,与咱这辈子无关就不作讨论了,可到了刻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