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3节(第1/3 页)
</dt>
&esp;&esp;李增枝送朱棣休息,在门口笑着告辞,临走时还说道:“叔父,我们京师见。”
&esp;&esp;朱棣酒意惺忪,躺在床上,思索着下一步该怎么做。
&esp;&esp;扬州府距离京师,已经不到两百里路,骑马快的话,明日晚便可以抵达京师,朱允炆会如何动作,这是朱棣最想要知道的。
&esp;&esp;可是现在的朱允炆,似乎与自己认识的朱允炆不一样了。
&esp;&esp;他不像是曾经所表现出来的淳厚仁慈,犹豫不决,更多了一份杀伐果断的魄力,还有一种智珠在握的决断力。
&esp;&esp;更让朱棣感觉意外的是,自己这个侄子,似乎在治国方面,很有见地,颇有一番明主之风。
&esp;&esp;朱棣解不开自己的困惑,只能在思索而不能得的困意中,昏昏睡去。
&esp;&esp;在灯火辉煌的皇宫中,朱允炆正听着大明安全局 与朱棣的第一次交锋
&esp;&esp;朱允炆坐在武英殿,内阁郁新、张紞,解缙与方孝孺都在,大明安全局指挥史刘长阁将朱棣入城之后的动静,不断禀告给朱允炆。
&esp;&esp;朱棣并没有回京师的燕王宅邸,而是如奔丧一般,在金陵城中哭嚎而过,可能觉得自己一个人哭声音太小,也容易断腔,朱棣便让三个儿子也跟着自己一起哭。
&esp;&esp;朱棣曾经远征蒙古,知名度很高,加上动静够大,所以一路之上,城中士民,不论老幼,都希望一睹燕王风采。
&esp;&esp;哭泣的燕王,能有什么风采?
&esp;&esp;只不过让城中之人暗自同情罢了。
&esp;&esp;毕竟,儿子奔丧老爹,来晚了。
&esp;&esp;谁的错?
&esp;&esp;皇上的错!
&esp;&esp;君不闻,燕王奔丧被拦于淮安?
&esp;&esp;否则,燕王能来这么晚吗?
&esp;&esp;只是,没有人敢直接说皇上犯错。
&esp;&esp;在古代,皇上是没有错的。
&esp;&esp;谁说皇上的不是,一旦被朝廷知道了,轻则骂一顿,重则打死。
&esp;&esp;朱棣过足了演戏的瘾,嗓子喊哑了,肚子也饿了,口干舌燥演不动了,便带人从聚宝门出城,去了钟山孝陵。
&esp;&esp;在孝陵嚎了一下午,直至天黑才返回城中。
&esp;&esp;听说朱棣哭晕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演戏太累,一不小心睡着了。
&esp;&esp;刘长阁将朱棣、城中百姓与其他藩王的动静都禀告给了朱允炆,朱允炆却只是平静地听着,还饶有兴趣地请三位内阁大臣与方孝孺用了午膳与晚膳,所谈论的,却又不是朱棣的事,而是江南赋税问题。
&esp;&esp;江浙地区曾经支持过张士诚,导致朱元璋在打张士诚的时候吃了不少苦头,睚眦必报的朱元璋在当了皇帝之后,为恢复生产,减免与降低了很多地区的赋税,唯独江浙地区,赋税加了数倍。
&esp;&esp;不仅如此,朱元璋还在诏令中要求,江浙人士不得进入户部任职,并将这一条写入了《皇明祖训》,要求后代子孙都要听话。
&esp;&esp;“江浙赋独重”,是朱允炆必须解决的问题。
&esp;&esp;在朱允炆看来,江浙之地自古以来便是富庶之地,巨贾云集、文教兴盛,也是自己未来大商业帝国的重中之重。
&esp;&esp;一个被赋税压得喘不过气的江浙,是没有办法也没有条件孕育出繁荣的商业版图,更严重的是,过重的赋税,影响生产积极性。
&esp;&esp;大家都不事生产的话,社会不安定因素便会增多,哪个朝代不把“就业”作为重点来抓?
&esp;&esp;朱允炆需要一个稳定且繁华的江浙地区。
&esp;&esp;郁新、张紞,解缙都支持改革江南赋税,突破《皇明祖训》。
&esp;&esp;方孝孺也是如此,更是提出以民为重,同时拿出朱元璋的话“与民休息,使积蓄之,是谓生之畜之”,主张轻徭薄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