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59节(第1/2 页)
</dt>
&esp;&esp;朱棣、徐仪华联袂而来,却没有进入坤宁宫大门,而是跪在了坤宁宫外。
&esp;&esp;太监见状,连忙通告朱允炆。
&esp;&esp;朱允炆微微摇头,看来朱棣还是懂得一些分寸的,外面不需要负荆请罪,但到了家里,还是需要先请罪,后吃饭的。
&esp;&esp;出了宫门,朱允炆与马恩慧上前,分别搀起朱棣与徐仪华。
&esp;&esp;朱棣刚刚起身,又跪了下来,喊道:“臣朱棣欺君罔上,心有不忠,抵新军之策,行阴谋之举,罪当诛!还请皇上赐臣一死!”
&esp;&esp;朱允炆看着跪在地上的朱棣,还有又陪跪一旁的徐王妃,道:“朕当然要问罪,不如四叔先入席,自罚三杯,我们叔侄,再论说功过,如何?”
&esp;&esp;朱棣抬头看着朱允炆,只见朱允炆的眼眸,深邃、笃定,那嘴角的笑意,自信也和煦。
&esp;&esp;一时间,朱棣不禁喊了声:“皇上!”
&esp;&esp; 朕说完了,该你了
&esp;&esp;解缙、徐辉祖、茹瑺三人登高望远,看着华灯初上的京师,一股豪情油然而生。
&esp;&esp;茹瑺对天一笑,上前喊道:“再现汉唐荣耀,若无我等名字,岂不少了几分颜色?百年在世,当立功业于不朽!”
&esp;&esp;徐辉祖威风凛凛,目光灼灼,沉声道:“我辈当为山河秀色,奉满腔热血!”
&esp;&esp;解缙看着豪情万丈的茹瑺与徐辉祖,不由暗暗点头。
&esp;&esp;如今的皇上,睿智仁心,胸怀大志,即有奇谋安藩王,又有新法改民生,更兼善听众人之言,合理则纳之,不合理则拒之。
&esp;&esp;开明之主,正是盛世之基!
&esp;&esp;这是大明开国以来最好的时代,没有腥风血雨的屠杀,没有你死我活的战争,天下安定,民心向顺,正是文臣武将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之时!
&esp;&esp;文臣去追求自己渴望的风华时代,一展报国之志,留名青史。
&esp;&esp;武将去打造大明的铁军,厉兵秣马,封狼居胥,开我大明疆土!
&esp;&esp;解缙用力地握着拳头,看着远方灯火,傲然道:“我欲借取清风星辰三万斛,随天直至苍穹处。不畏寒风烟云障,留名青史千秋墓。”
&esp;&esp;在这一刻,飒飒风来,三人交心,长歌而远。
&esp;&esp;坤宁宫,家宴正酣。
&esp;&esp;朱棣自罚三杯,哈了一口酒气,感知着体内热腾腾的酒力,不由赞道:“皇上,此酒不凡!”
&esp;&esp;朱允炆哈哈一笑,示意马恩慧倒酒,说道:“四叔好酒,明日朕命人送一些至燕王府便是。只不过四叔可要小心啊。”
&esp;&esp;“哦?为何小心?”
&esp;&esp;朱棣疑惑地问道。
&esp;&esp;一旁拿着酒壶的马恩慧笑出声来,说道:“燕王叔,此酒极烈,饮时痛快,可 朕需要你,大明也需要你!
&esp;&esp;朱棣瞧不起朱允炆的父亲朱标,一个文弱书生,满口仁义道德,虽有文人推崇备至的宽仁品性,却无开疆拓土、征伐天下的雄才大略。
&esp;&esp;但朱标毕竟是自己的大哥,是自己父亲朱元璋的嫡长子,是大明天下名正言顺的太子!
&esp;&esp;朱棣隐藏了自己的野心,情愿在朱标之下,做一个看守国门的藩王。
&esp;&esp;可在洪武二十五年,朱元璋派朱标去西安视察,看看西安是否适合成为大明国都,适合的话,也好砍木头造房子,为拎包入住早做打算。
&esp;&esp;可谁知道,朱标去了一趟回来,也不知道是舟车劳顿,还是身体虚弱,一场风寒下来,人就没了。
&esp;&esp;那一年,朱元璋六十五岁,朱允炆十六岁,朱棣三十三岁!
&esp;&esp;朱棣虽然心疼大哥走得早,哭了几嗓子,可满含泪水的目光里,始终闪烁着龙椅的影子。
&esp;&esp;儿子死了,身为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