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第125节(第1/3 页)
</dt>
&esp;&esp;那位说,不就是狭窄了,挤一挤,坚持下,考完不就好了?
&esp;&esp;可是,这考试,他不是考两三天就结束了啊,会试考试,往往要考七八天……
&esp;&esp;人都到齐了,那就开始考试吧。
&esp;&esp;明代会试考试分为三场,若做的好,随你做甚么东西——要诗就诗,要赋就赋,都是一鞭一条痕,一掴一掌血。
&esp;&esp;由此可见,八股文是诗赋的一种基础文体。
&esp;&esp;理性地说道,八股文是存在着问题的,但直接将它与愚民、蠢民挂钩,是不合适的。
&esp;&esp;设置八股文,本就是为了全面考察士子对经义的掌握程度,以及对文辞的提炼能力,在那个时代,未必是最好的一种方式,但确实是贴合当时时代的一种文体。
&esp;&esp;说八股文桎梏思想,也不完全对,只能说有些人读书读傻了,把文章的格式,当做了文章的思想,格式有框架,所以就把自己的思想也框住了。
&esp;&esp;那没办法,是你把自己套进去的。
&esp;&esp;明清多少厉害人物不是通过八股文考出来的?
&esp;&esp;解缙、杨荣、杨博、王守仁、于谦、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等,谁不是经过八股文出来的?
&esp;&esp;他们没有愚蠢,也没有被桎梏,因为他们清楚,八股文是有格式的,但思想是没有格式的。
&esp;&esp;很多人在八股文中,有意无意地插入了自己的观点,写出了精彩的文章。
&esp;&esp;如王守仁的八股文:
&esp;&esp;彼之所为者,惟以:
&esp;&esp;理欲无并立之机,而致命遂志以安天下之贞者,虽至死而靡憾。
&esp;&esp;心迹无两全之势,而捐躯赴难以善天下之道者,虽灭身而无悔。
&esp;&esp;读之令人惊叹。
&esp;&esp;。
&esp;&esp;杨士奇行走在贡院之中,时不时停下脚步,看看举人所答之作,或点头,或摇头,然后走开继续巡视。
&esp;&esp;夜晚来临时,号房中点起了蜡烛。
&esp;&esp;在刷刷的笔端,在蜷缩的身体,在对星空凝望的沉默,在低头的呢喃,在一个个孤独而摇晃的灯火之下,是怀揣着报国之志的举子。
&esp;&esp;武英殿中,朱允炆将奏折处理完毕,吩咐双喜呈送通政司,然后起身走出了武英殿,对刘长阁询问道:“贡院那边可还顺利?”
&esp;&esp;刘长阁回道:“禀皇上,一切顺利。”
&esp;&esp;朱允炆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四书》义中有一题,为解缙所出,名为一匡天下,呵呵,你可知何意?”
&esp;&esp;刘长阁惭愧地摇了摇头,道:“皇上,臣虽识一些文字,但终归没什么学问,不知其意。”
&esp;&esp;朱允炆背负双手,看着远方,轻轻说道:“一匡天下出自《论语·宪问》,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esp;&esp;“孔子认为,管仲虽然先辅佐子纠、后辅佐齐桓公,行为有失,但以其功劳来论,天下受用,便是最大的仁。刘长阁,你的仁,还在朕这里吗?”
&esp;&esp; 安全局刘长阁的背叛
&esp;&esp;朱允炆的声音轻松和气,淡然如水。
&esp;&esp;但此时的刘长阁已浑身颤抖,畏惧地看了一眼朱允炆,连忙跪了下来,头骨与地面猛地碰撞,发出了沉闷的声响:“皇上,臣有罪!”
&esp;&esp;朱允炆用余光扫了一眼刘长阁,然后看向空中一朵如马的白云,说道:“有罪的是朕吧,太过信任你们,反而被你们一个个都蒙在鼓里,呵呵,朕这个皇帝,就是个聋哑人啊。”
&esp;&esp;刘长阁听着这诛心的话,砰砰地叩头,额头已染了血,还在那叩个不停,喊道:“是臣等错了,还请皇上治罪!”
&esp;&esp;朱允炆皱了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