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1章 扬州产业人才的就业问题(第1/2 页)
当然,服务军队还太早,现在主要是服务农业。
例如农具的制作。
目前扬州的农具制造已经进入大爆发阶段,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农具,都进入了一个飞速增长的时期。
这与大开荒的新政是分不开的。
李倓又问道:“工学院的教程编写得如何?”
“这……这一点是杜先生在汇编。”
杜甫说道:“《百工集》第一部分已经编写完了,主要包括目前农具、水车、纺车、纺织、造纸的制造部分。”
“第二部分涉猎到冶铁、冶铜,铸剑,还有夯土、陶瓷、铜镜、玉器制作等部分,这一部分,我找刘益问过,其中冶铁、冶铜、铸剑的工艺都是非常成熟的,不仅少府监有完备的文献,民间也有诸多人有自己的见解,不过我有一个疑惑。”
“子美有何疑惑?”
“这些编成书,之前的读书人对他们不感兴趣,工匠出身的人,又不识字,看他们的人极少。”
“子美这个问题问到关键点上了。”
像高进这种出身的工匠,不识字,虽说现在他的儿子在扬州书院学习认字,可是绝大多数工匠的儿子是没办法识字的。
而且工匠的手艺是父子相传,平常人也不需要这本书。
至于识字的人,根本就看不起这本书。
所以杜甫才会疑惑,这本书到底给谁看?
杜甫说道:“这确实是一个问题,目前没有多少人愿意读这本书,在工学院的那些人,进来也更多的是想识字,想卒业之后,谋求一份差事,例如保正,可他们的长处是手艺,他们却要放弃那些手艺,去当保正。”
“我与士安也商议过这个问题,想要那些人不放弃原有的收益,想要让更多读书人来看这些,学这些,除非学习之后,能有不错的前程,或者赚取一些安身立命的钱财,否则这本书将被束之高阁,若是一本书无人问津,它写的再好,又有何用呢?”
杜甫心下了然,原来郎君心中都知道。
李倓继续说道:“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为读这些书的人提供职务,这个职务可能不是官职,是吏员,或者是民间的一些机会,能帮助他们赚钱。”
其实这个问题就涉及到分工协作和标准化人才培养的问题。
现代大学的原始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标准化人才。
例如机械专业,学习之后,初衷是到社会上从事与机械制造有关的工作。
可是21世纪的社会发展太快,所以出现许多学生毕业后,放弃原本的专业。
但别忘了,大学的本质还是为社会输送标准化人才。
正如眼下的扬州书院,他是为李倓的地盘输送立刻可以上手的人才。
它与科举不同。
科举在这个时代是进步的,是不能放弃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扬州书院是落后的。
扬州书院适应的是眼下的非官场人才培养,它是一种门槛低、见效快的教育方式。
至少目前这个阶段的扬州书院是这样的。
既然是培养人才,那总得培养完之后,让这些人能有发展的空间吧?
不然谁愿意来扬州书院呢?
仅仅靠建宁郡王的名声,那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若没有后续的合理安排,
“目前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开荒种田,所以扬州书院出来的学生想要做保正,必须从农学院选拔,要懂农业相关的知识,这是最重要的,官府可以开俸禄聘请他们,设置了这道坎,会有很多人愿意去读农学方面的书籍的。”
“同样,学习木工卒业的,可以到现有的扬州制造商行,那里发放俸禄。”
“郎君是指数月前刚出现的扬州制造商行?”
“是的。”
其实这个制造商行背后的老板是刘婉。
刘婉当然不会想着去开这个商行,是李倓让她去筹备的。
这属于李倓的私人产业之一,只不过没有对外公开。
而且由于还是草创期,李倓对内部也没有宣布。
这个制造商行是做什么的呢?
制造纺车、制造船只、制造农具。
与传统的小作坊不一样,它有着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特点,就像澄心堂造纸一样。
现在扬州的造纸厂的水碓、云秀坊的水车,都是从这个商行采购。
这相当于将之前澄心堂自产水碓、云秀坊自产水车的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