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1/4 页)
岩�嫉揭话耄��谙愀郏�捎诰赫�ち乙约肮┯ι烫逑档某墒旌捅旧淼那看螅�由霞依指2晒汗婺5南拗疲�ǖ婪咽杖敕浅S邢蕖�
因此,从1996年开业到1999年家乐福一直忍受着亏损。其实,亏损三四年并不是问题,在中国内地市场亏损了七年才开始盈利。问题的关键是看不到盈利的希望,在香港这个城市,四家门店基本上也已经饱和了。事实上,除了已开的四间分店外,家乐福还在将军澳新都城和马鞍山新港城中心租用了逾30万平方英尺的楼面,但由于盈利前景不佳等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开业。而在这场世纪末大战中,惠康及百佳成功控制了优势地段,据说只要是家乐福看好的地段,他们就哄抬地租价,这使家乐福租赁成本高居不下,在人口最密集的九龙区无立锥之地。
与内地各城市不同的是,在香港,家乐福的竞争对手非常强大。百佳和惠康巧妙地融合了传统街市与超级市场的优势,已成了香港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且其有的超市的面积比通常的超市面积都要大,因此竞争力更强。尽管家乐福拼命打折,但其商品的价格并没有明显的优势,且其门店的便利程度远不及遍布街头小巷的百佳和惠康。这两家超市巨头各有200多家店铺,占有了香港杂货食品零售市场的40%的市场份额,占了整个香港超市销售额中的80%。同时也有一些超市如City Super;Taste;Gourmet;Great和Oliver’s Delicatessen等店专门销售进口和高品质的食品,面向高收入的本地职业经理人,外国人和游客。香港的便利店也很发达,7…11有640多家,Circle K有200多家,著名的药妆店屈臣氏(Watson)有150多家。
法宝失灵,兵败香港(2)
自1996年起,百佳陆续在内地与香港两地兴建了28家巨型超市,使营业额增长了30%,市场占有率上升了1%。百佳得到了和黄和英方共同投资的世界著名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和黄天百(TBG)的强有力的支持。和黄天百在全球24个国家拥有28万余名雇员、8000台货运车辆和超过250万平方米的仓库,其配送的货物包括食品、日用品以及汽车,它的配送能力非家乐福亚洲区可比。百佳还有自己的自有品牌Park’N Shop&Best Buy,惠康则有No Frills&First Choice,且其价格要比大多数类似的全国性品牌便宜10%~20%,毛利高达50%。
1997年,惠康与百佳联手,要求供货商进入超市前必须与其签订协议,保证以最低价供货,且货品只能在他们的超市销售,不得向家乐福供货,这使家乐福的本地供货渠道被迫中断。那年,香港消委会称有22家货品供货商不满家乐福将零售价格降低,威胁要停止供应货品。家乐福向来就把供应商作为挤压对象,并不善于合纵联合,它希望如同在内地各城市那样长驱直入,摧枯拉朽,但结局连它自己都不相信。《星岛日报》有关家乐福停业的报道的题目是:《家乐福被供货商压死?》,凸显了家乐福与供应商之间紧张的关系。
公平地讲,家乐福的加入有利于平抑香港市场的商品特别是日用品的价格,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在超级市场战役最激烈地点之一的杏花村,当时只有家乐福和百佳两间大型超市,所以在得悉其中一间要结业时,当地居民都担心日后因缺乏竞争,物价会上升。家乐福未开业前,区内只有百佳一家超市时,居民就曾经因为发现杏花村百佳分店内的标价比其他百佳分店贵,而纷纷投诉。后来有了家乐福,百佳的价钱才因竞争而真正回落。
家乐福的停业,是继1997年年底八佰伴及1998年中大丸百货公司相继结业后,香港的第三家大型外资百货零售集团在香港遭遇的滑铁卢。日资大百货公司一度雄踞香港闹市,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们结业的结业,未结业的陷入艰苦经营,其中原因,也是遇到了香港本地财团的激烈竞争和香港经济环境恶化的影响。
家乐福在中国内地顺风顺水的关键因素包括成功的本土化策略,低价策略和通道费策略,然而即使在亚洲,这些策略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营法则。由于这几个法宝的失灵不仅使它在中国香港市场,而且相继在日本和韩国市场铩羽而归。
与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友好甚至崇拜的态度相比,日本则是个更具文化个性的国家,这种文化使许多想打进日本市场的跨国集团营销人员头疼不已。日本人不学习西方语言的风气,增加了这些营销人员与